耿朔

朝阳县双塔寺。摄影/明了

这些在地图上找不到准确位置的古老佛塔,或居山巅,或倚峭壁,遗世而独立,回首已千年,传递着来自历史深处的佛音清明时节,我们从北京出发,过承德,至凌源,顺大凌河而下,向辽西大地寻塔。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辽塔是一出华彩乐章,堪称辽代建筑的典范之作。公元10世纪,契丹人建立起了北起今天的吉林、内蒙古东部,南至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辽帝国,开始接纳和弘扬佛教,并最终将其立为国教,陆续建造了大量佛寺和佛塔。千年风雨,江山代谢,那些宏丽的寺院殿堂多已湮灭,而高耸的佛塔幸而还有较多留存。据统计,较完整的辽塔目前不下上百座,以辽宁境内最多。其中,辽宁西部地区北临辽国五座京城中的上京和中京,曾是辽之腹地,佛塔密度尤为可观。

辽西诸塔中,最有名的当属朝阳北塔。在朝阳,无人不知北塔,它是朝阳古城的精神象征。和它遥遥相望的,还有一座风格相同的南塔。

北塔坐落在朝阳市中心的北塔广场上。佛教信徒们顺时针绕着古塔祈福,每走一圈都是一次功德。塔的南侧,有人叩拜、进香,香烟缭绕飘散起来。

在4月的天空下,眼前的朝阳北塔,就像一座巨型佛教砖雕艺术品。

42.6米高的砖砌古塔呈方形,秀丽挺拔。最下层是宽大而朴实的基座,其上是带有大量砖雕图案的须弥座,有肃立的力士,也有轻盈的飞天。须弥座的南面开设一道券门,另三面中央设假门。须弥座以上是塔身,也可以看作佛塔主体部分的第一层。这一层极为高大,四面满布大幅砖雕,每一面的中央有一尊坐佛,为密宗金刚界四方如来佛,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均头戴五佛宝冠,身披袈裟且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佛的两侧,均有胁侍菩萨和八大灵塔中的一座,上方还有婀娜多姿的飞天。塔身以上,是密密的十三层塔檐,层层迭起,逐层内收,形成优雅的轮廓。再往上,就是塔刹了。

朝阳北塔是一座世所罕见的“五世同堂”塔。最早这里是十六国时期三燕(前燕、后燕、北燕)都城的宫殿建筑,后来毁于战火。北魏的冯太后在基址之上建成佛塔,名“思燕佛图”,北朝末年又被大火烧毁。后隋文帝在旧塔基础上敕建一座新塔,用以安放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曾对隋塔进行修缮。到了辽兴宗重熙年间,对这座佛塔做了最后一次改建,使其外观呈现出典型的辽代风格,也就是今天所见的样子。

朝阳北塔的密檐式外观,是辽塔最为典型的式样。顾名思义,就是将塔身各层的高度缩小,层高不足以设置门窗,从而使得各层屋檐呈现密叠状效果,与之相对的是,底层极高,并设有门窗。现存绝大多数辽塔,都属于密檐式塔,与北塔一样,普遍由基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和塔刹几大部分组成。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首先出现的是楼阁式塔。这种塔完全依照中国传统木质楼阁的形式而建,每层塔中,墙体、门窗、屋檐、梁柱等元素一应俱全,塔内有砖砌或者木制的楼梯可供登临。

密檐式塔脱胎于楼阁式塔,兴盛于隋唐,成熟于辽金,逐渐发展成中国佛塔的一大类型。现存的密檐式塔多分布在华北和东北,西安城内着名的唐代小雁塔就是典型的密檐式塔。辽金及以后的密檐式塔大多或为实心,或内部虽为空筒却不设楼梯,为便于信徒观瞻,佛像或佛经故事多雕刻在塔身底层,似乎又结合了经幢的形式。

朝阳北塔被世人瞩目,不仅因其俊秀的外表和悠久的历史,更因为1988年对塔进行维修时的重大考古发现。当时,在接近塔顶的第十二层的中心发现了一块青石板,下方清理出一个几乎被尘土填满的石匣子,考古学家确认这是北塔天宫。在艰苦的条件下,考古队员们趴在临时搭的木板上,用毛刷一点点清掉灰尘,终于让天宫露出了本来面貌。

这座天宫由门道、甬道和宫室三部分组成,南北长4.2米,东西宽1.39至1.80米,深达1.72米。天宫里放置着从隋文帝直至辽兴宗时的上千件佛教宝物,不仅有眩目的银棺、金塔,还有两粒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消息传开,轰动一时,从此前来北塔瞻礼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与北塔不同,一些古塔虽也身处城邑,却少有人问津。离开朝阳市区后,我们驱车赶往锦州市下辖的义县,参观着名的辽代建筑——奉国寺大殿。快到县城时,远远看见一座古塔,在一片无甚特色的民居之上摇曳出尘,我们大为兴奋,临时决定改动一下行程,先去寻塔。

车进义县城区,七拐八转,反而一时不见了它的身影。这里是旧城区,略显破败。停好车,穿行巷子里,隔着院墙和横七竖八的电线望去,这也是一座十三层密檐式塔。与朝阳北塔不同,此塔周身呈八角形,这是辽代密檐式塔中更为常见的式样。风吹过,塔檐下挂着的铃铛齐齐作响,送来一阵悠扬轻音。

查了资料,果然也是一座辽塔,因寺得名,称为“广胜寺塔”。高与朝阳北塔相当,须弥座和塔身底层特别高大,塔身底层八面皆有佛教题材浮雕,都是一佛二菩萨的组合。塔刚刚维修过。看其昔日影像,塔顶倾颓,长满荒草。如今,塔刹已重新安上,挺拔坚固了许多,却少了几分来自历史深处的颓唐与优雅。

现在的广胜寺塔,居于巷陌深处,仅存立锥之地,门庭冷落,少有人来。塔被围墙圈住,大门紧锁,不得入门细看。墙外的水泥地上,几个孩子在打羽毛球。静默的佛塔,在地上投下一大片阴影。

沿着大凌河上游而行,一路邂逅了好几座散落乡间的辽塔。这些在地图上找不到准确位置的古老佛塔,或居山巅,或倚峭壁,遗世而独立,回首已千年。我们时而上下求索,忽然间又与之不期而遇。

第一处惊喜,在大凌河南岸的朝阳县境内。车行不久,便进入山区。这里山坳重重,春风未度,路边和山上的树木还是一片枯色。过不多久,左手边山崖上的一对塔影便跃入视线。

上图:朝阳市朝阳县与龙城区交界处的八棱观塔。摄影/明了下图:义县奉国寺内景。图/CFP

双塔寺双塔建在山崖中部的平台上。从山脚仰望,塔几乎是挂在绝壁之上的,惊心动魄。两座砖塔造型灵巧,高度只在十多米,尤其是右侧较小的一座,只有一层塔檐,檐上即是覆钵和十三层相轮,这种塔型,实为罕见。与其相距20多米的大塔其实也大不到哪儿去,造型却完全不同,是一座有三层塔檐的空心八角形塔。

民国时的《朝阳县志》记载,双塔寺是本地人捐资修建。“寺基地势极险峻,寺前建塔两座,高约数丈,故寺得此名。”时过境迁,昔日的佛寺早已无存,唯有寺前双塔犹立。

看罢双塔,沿大凌河北岸继续搜索前行,车行至朝阳市朝阳县与龙城区交界处时,左前方的小山顶上,一座浑身雪白的八角密檐式塔骤然跃入眼帘,在瓦蓝的辽西天空下,白得几乎晃眼。

车循着低矮灌木间的小路往上爬,开了好大一段路才到跟前。塔下有一些残砖,不知是不是维修时留下的。此塔名八棱观塔,俯瞰大凌河,背靠长满松林的起伏山岭。塔高近35米,也有十三层塔檐,但塔身比例修长,第一层明显比朝阳北塔和广胜寺塔矮,加之周身华丽的雕刻和近年的粉刷一新,颇有些玲珑宝塔的感觉。只是塔上浮雕佛像有部分损坏,有几尊佛头不知去向。

离开八棱观塔,我们一路往东,寻找黄花滩塔。路况变得很差,虽是柏油公路却是坑坑洼洼。远远望见一座白塔,可顺着开过去却错过了;几经辗转,眼见到了塔前,却又一头扎进人家的果园里。经主人指点,我们才终于从果园外的土路接近了古塔。眼前的景色愈加乡野,一只野鸡从草丛中飞起,又有一只野兔从车前窜过。

黄花滩塔静静立在那里,周围阒寂无人。这也是一座标准的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高度超过30米。塔身底层正南面开设券门,其余七面有立于莲台之上的佛像浮雕,没有胁侍菩萨,没有飞天,显得极为简洁。佛像边有榜题,看起来是民间佛教徒捐资修建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八棱观塔和黄花滩塔都与辽代建州城存在一定联系,但并没可靠的文献予以佐证。塔名都是现代人根据附近的村子命名的。古塔傲立千年,最后却把自己的本名弄丢了。

日头西斜。又是一番颇不容易的探路,我们才从另外一条土路开上了公路。回首望去,黄花滩塔原本不甚柔和的白色轮廓,在暮色中化作了一道优美的剪影。

这些佛塔,或雄踞闹市,或隐于巷陌,或偏居荒野,但都共同建构起了解读千年前那个强大帝国的一段线索,让后人能于塔下,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佛音。

小贴士:

辽西地区古塔众多,多数偏居乡野,适合自驾游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