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

天才并非天生的,绝大多数都是后天接受教育与个人勤奋而致。这里之所以将天才与笨鸟进行类比,是想引出人才成长的一条教育规律。

众所周知,华罗庚是从初中毕业生成长为国际顶尖数学家的。19岁时,他因伤寒左腿落下残疾,但他未气馁,而是更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1930年,刚满20岁的他,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完这篇论文后四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最后从清华一位教员口中得知,他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年轻人。熊庆来认为华罗庚是中国百年不遇的数学奇才,破格把他引进到清华大学。

1936年,由熊庆来教授推荐,他获得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的资助,被破格派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国际着名数学家哈代对华罗庚说,你两年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华罗庚却回答:“先生,我只求学问,不问学位。”在剑桥的两年中,他发表了18篇论文,有人评论说,他的每一篇论文都可以获得一个博士学位。1938年,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西南联大,报效祖国。

鉴于华罗庚取得的巨大数学成就,他成为中国科学院最早的院士之一,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列为美国芝加哥科技博物馆88位伟大数学家之一。

一个初中生何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华罗庚无疑是数学天才,但同时他又是勤奋的典范。他自己总结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在追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天才与愚笨、聪明与平庸是辩证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小学只读了三个月,由于他在课堂上提出了一系列刁钻问题,被校长视为“愚蠢的学生”而开除。但他有一位当教师的妈妈,在她的教导下爱迪生成为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笨鸟先飞是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教导人们要勤奋学习,它与“勤能补拙”道理相同。在中外历史上,有些人在少儿时期并不聪颖过人,甚至智力迟钝,但他们践行了“勤能补拙”和“笨鸟先飞”的成才路径,日后也成为了杰出人才,有的甚至成为了新学科的创立者。

例如,明朝中期的王守仁,幼年被认为是一个“笨鸟”。他五岁才会说话,乡邻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哑巴,也有的说他是一个白痴。小守仁沮丧地跑到父亲的怀里哭诉道:“父亲,别人都说我笨,我真的很笨吗?”其父是科举状元,理解孩子的委屈,安慰道:“孩子,你不笨,为父一定要好好地教育你,你会有出息的。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你自己发奋努力,争口气让那些人瞧瞧!”

父亲给他讲了笨鸟先飞的故事,亲自教育孩子,并四处寻医治好了王守仁的病。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守仁于1499年考中进士,先后任知县、巡抚,直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职。同时,他在做学问上亦有非凡的建树,是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军事家。他被赞誉为明朝“第一牛人”,是继孔孟、朱熹之后第四位圣贤,是心学集大成者,被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称为“中国五百年来儒学的源头活水”。

实践证明,好的教育可以造就英才,而坏的教育将毁掉可造之材。自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由于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浮夸风、虚荣心等泛滥,严重地污染了圣洁的教育。一个好的学风,让人受益无穷,反之,一个坏的学风,将殃及几代人。中国现在的情况是,耍小聪明的人不少,但有大智慧的人极其罕见,“天才”也不勤奋了,“笨鸟”也不先飞了,这就是中国当今缺少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我们应当坦然承认。而出路在于要使教育回归到真正的本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