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春晖

文∕夏春晖

文革那些年,他埋头于采矿,以为冶金业会是事业的归宿;文革之后,他挥汗于舞台,认定戏剧业是一生拼搏之所在。从冶金辗转戏剧,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舞台,他却转换得游刃有余。他,正是昔日银幕上英挺的“陈赓”大将,也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的始作俑者——杨绍林。一次偶然,他归属了戏剧;一场转型,他找准了话剧发展的脉搏。所有这些,成为话剧照他去战斗的必然。

从光明矿场走向未知的戏剧舞台

文革时杨绍林20岁,戏剧学院首次恢复招生。为顺应时势,戏剧学院要招一批具有工农兵形象的学生,为此老师们纷纷走向矿场。恰巧杨绍林正在梅山铁矿工作,他清晰记得有天下午,他从矿地回来,正面迎来上海戏剧学院的魏淑贤老师。杨绍林英挺的身材,浑厚的声音甚合魏淑贤的选“材”标准,魏淑贤当即向杨绍林发问:“你喜欢表演艺术吗?魏淑贤实在有眼光,她问的这个男孩,正是当年学校的文艺爱好者。

魏淑贤力荐杨绍林报考戏剧学院,杨绍林却犹豫了。当时他在冶金业做得很优秀,是厂长眼中的事业接班人,而20岁改行学艺术显然起步已晚,杨绍林全无另起炉灶的异心,他以“最近很忙”谢绝了魏淑贤老师。紧接着,杨绍林立刻北上参加了冶金的科技会议,一去便是半个月,报考上戏的机会似乎就要与他擦肩而过了……

半个月后杨绍林回到南京,不久,就接到魏淑贤老师的电话:“你怎幺失踪了?”杨绍林又以忙为由。魏淑贤老师却愈发执着:“你没时间来上海,那我们来见你吧。”8月的天,酷热难挡,魏淑贤率十几位专业老师前往南京,亲自“验收”这个无意戏剧的学徒。两顾茅庐的执着感动了杨绍林,他终于答应报考戏剧学院。考试时杨绍林以一首红歌征服评委,随即被领去体检,一周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杨绍林手中。这一刻,他不顾家里人反对,毅然选择戏剧,因为他自信:“只要我认真学,一定会学得好。”

危机那几年他寻找症结大力改革

上海戏剧学院是杨绍林艺术事业的敲门砖。毕业时,学校希望他能留任做老师,他却不想一辈子只是学院派,杨绍林要的是一个更广阔的事业舞台。于是,他走进了人民艺术剧团。

1985年,杨绍林已担任人民艺术剧院书记。当时电视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利益驱动下,许多话剧演员离“家”出走转投影视。杨绍林对此坦言:“许多演员拍一部电视或电影的收入,抵过在剧院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收入,这种利益自然会撬动人心,留给我们剧团的,便是人才与观众的严重流失……”为改变当时的状态,杨绍林顺应时局实施一刀切,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杨绍林,他错了。“有些剧可能适合编制外的演员,但他们被“一刀切”后就不能演我们的戏了,而一些编制内的演员未必适合我们的戏,这场改革过程太痛苦,却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以后的十年,杨绍林不断审时度势,终于在1995年,推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与上海青年话剧团的合并,成立了如今上海话剧界的龙头老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话剧中心固定资产从组建初期400多万发展到2003年净资产1.23亿。16年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直线成长,在资源、剧目、人才方面优化配置,对演员实行会员制,将制作人收益与演出收益挂钩,建立项目管理制度,不再进行封闭式管理,所有资源在市场经济体质下都鲜活地流通了。

回忆当年一刀切之殇,杨绍林悟出了演艺界的几大特性,即职业心态流动性、评价机制模糊性、岗位设置不定性、演艺年龄差异性。正是这场领悟,成就了杨绍林第二次改革的高歌猛进。

爱智慧的《商鞅》也赞大众的何念

看话剧是杨绍林的一大乐趣。他偏爱《商鞅》,那是一部可以给他智慧的作品,一些妙语,诚如公子乾对太子说的那句经典:“恃才者傲君,无能者缝迎,豁国者殃民……”让杨绍林直呼“太深刻了”。他也爱那些将人世间世态炎凉刻画得入木三分的剧目,如《秀才刽子手》。杨绍林有一双火眼金睛,当年艺术中心火爆的引进剧目《艺术》,正是他在翻阅《世界博览》杂志时,透过几百字的文字介绍发掘的。“当时杂志只介绍这是一部三个男人为了一幅画毁了友谊的故事,我觉得太有意思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揭示了男人争强好胜的弱点,这股蠢劲被讽刺得很生动。”还有一部《杀戮之神》,通过两个孩子打架,最后让两个家庭走在一起。“这类剧为生活带来丰富的想象,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杨绍林如是说。

除此,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近年原创的《长恨歌》,有“票房蜜糖”之称的话剧导演何念今年执导的《撒娇女王》,都让杨绍林欣喜。“这就是生活的乐趣。”杨绍林沉浸其中,甘之如饴。

居安思危 苦求市场配套机制

采访中,杨绍林对打磨戏剧的执着,与当年魏淑贤的“求才若渴”异曲同工。在今年建党90周年红剧献礼的浪潮中,杨绍林对陈云的故事情有独钟,这位共和国财经总管,是上海人,也是目前上海走出去头衔最高的领导。作为上海的剧团,理应将这样的人物塑造起来,他的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交换,比较,反复”,让杨绍林深刻体会其中的艰难。陈云的含蓄与低调一度给创作带来难度,但正因如此,激发了杨绍林的执着。酝酿三年,今年终于与上海观众见面,杨绍林只觉得:“能为观众做些实事儿,挺好。”

虽然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正在稳步发展,但杨绍林的危机之弦时刻紧绷着。他有感市场带来的经济收益,却也清楚市场是把双刃剑:“如果所有事情都让市场左右,也会把好事儿办砸。”杨绍林坚信黑格尔“任何思想都有反作用力”的建言,如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作用力越大,他就越担心由此“配套”的反作用力。杨绍林希望艺术市场可以建立相配套的约束机制,虽然至今未果,他却依然坚定执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