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 丽

初见陈伟民,一个很精瘦的男人,但眉宇间却透着一股坚毅的目光。他话并不多,专注地盯着监视器中的一举一动,周边有任何声响都不曾抬眼。现场如战场,气氛紧张肃然,仿佛一口大喘气也会出现闪失。他对摄制现场的一切都指挥若定,一番大将风范。而当镜头关注他的那一刹那,猛然发现,监视器后他的笑容是那幺的开怀和纯真。

机缘巧合,让他与电视艺术有了亲密接触

其实,当初陈伟民并未接触过电视制作。在大学读的是营销管理专业,毕业后在一家证券公司上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与了一档财经节目的录制,当他看到现场忙碌的摄制组和指挥若定的导演时,就对电视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久后,随着金融风暴的席卷,大环境下的股市不景气,陈为民所在的证券公司也被曝幕后交易丑闻,导致最终重组。在事业处在彷徨无助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放弃金融专业,通过朋友介绍,进入了一家从事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工作室,学习电视后期制作。

所谓“隔行如隔山”,从金融界跳到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电视制作领域,陈伟民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领略到电视艺术的魅力,并渐渐地热爱上这门艺术。由于电视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做为一个电视人,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在创作过程中,电视人也需要更大容量的知识储备以及更强的适应能力。陈伟民认为,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老百姓的艺术。

因为不放弃,收获了艰辛背后的甜蜜和幸福

在这个新的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几年后,大多数时间陈伟民还是以学习为主,创办自己公司的想法也并未很强烈的萌生过。其实他创办公司完全是受朋友的影响,那时通过在电视后期公司以及电视剧剧组的几年实习并完成影视专业的相关进修课程后,陈伟民对于电视的制作流程有了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因为他资历尚浅,在一些栏目组和剧组的制作过程中,往往有一些想法并不能得到实现。因此在两个朋友的鼓舞下,带着一种年轻的蠢蠢欲动的冲动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公司。创业总是艰辛的,在此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当初一起创办公司的朋友陆续放弃了,只剩下他一直坚持着。

在创办公司的十年时间里,陈伟民遇到的困难太多,难忘的事情也很多。第一次和大牌明星面对面对话的兴奋,第一次做直播节目的紧张,第一次因为资金问题四处筹钱的尴尬等等。让他最难忘的是2006年做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当时的主持人是汪涵,陈伟民是一个容易紧张的人,又因为平时话比较少,长久以来在节目录制现场都相对严肃,但汪涵超强的业务能力和活跃的性格,让他有了难得的轻松甚至放肆的导演经历。因为长期做后期制作的原因,他很少出差,即使出差也几乎只能窝在房间里。而由于那个节目条件的特殊性,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拍摄地点必须辗转不同的城市,并让陈为民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国。更让他难忘的是,由于这个节目,让陈伟民认识了现在的太太武蕴。当时节目做到一半,栏目组的同事秘密策划了现场相亲,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预热的情况下,他和太太就牵手了,节目做完后,他们就结婚了。

矛盾的出现,是对自己考验和磨练的好机会

做公司和做电视,对于陈伟民来说,一直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做电视是他的兴趣所在,但只是兴趣,并不算是生意。因为做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电视制作公司,无论从专业人才到专业设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投入对于陈伟民的家庭环境和经济实力来说相对过高,因此在最初的几年,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一家纯粹的电视制作公司,和制作相关的所有事都必须要陈伟民亲力亲为。而且在创业初期,经常会有客户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相冲突的情况出现,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也一直考验着他。随着公司规模的渐渐扩大和人员结构的变化,业务形态也更多元化,媒体采购、公关活动策划执行也一度成为公司的主业,但这些新的业务形态往往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公司在电视制作领域一直执着地守侯着、坚持着。

面对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发挥优势

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类型五花八门,而且近些年来,在越来越多新型媒体的市场刺激下,电视艺术领域会经受一些冲击。最近几年,陈伟民更注重纪实类的有文化内涵的节目,而不再是一些只能满足观众茶余饭后娱乐的综艺类节目,他希望能够做一些让观众以轻松的心情观看,并能够获得人生感悟的节目。毕竟电视艺术作为一门传播艺术,是观众充实自己精神文化的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由于长久以来,作为一个电视人,陈伟民发现自己一直重复地用一些技术手段在取悦观众,却很少有机会在节目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观众能够通过一档节目获得些什幺?电视能够帮助大家什幺?现在的他更愿意做一些能够和更多的人分享生活感悟和平凡哲理的节目。

陈伟民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太多的计划和太大的梦想,一直以来他很感谢太太对自己的支持,每当最困难的时候或者瓶颈期,都是太太在身边不断地鼓励他不要放弃,并努力为陈伟民寻找更好的方法和出路。作为一个电视人,这是他热爱的事业和理想,陈伟民会继续守侯着,坚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