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平台上刮起一股影视/歌曲怀旧风,一系列IP老剧成为网友定期温习的重点对象,同时一些老歌也被网友制作成鬼畜作品的配乐而洗榜热门排行。老剧重温,老歌翻红,一边是用之不竭的素材,一边是势不可挡的神曲,再通过热爱“挖坟”的当代网友的二次创作,不少早在十年前就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痕迹的作品,重新焕发了“第二春”。尤其是在这场回忆杀+毒舌辣评的“互联网考古”中,我们熟悉的众多影视角色,似乎通通换了副面孔,被挖出许多新料,并在B站、微博、微信、抖音上广为流传。这被称之为老歌老剧的“文艺复兴”运动,竟引得全民参与,自然也包括咱电脑报小编在内了。

蛋壳儿:以前只是把《武林外传》当作下饭神剧,直到疫情期间这部剧再次登上热搜,原来佟掌柜早已告诫大家别吃野味;吕秀才建议对付瘟疫最好的办法就是隔离;不少“00后”第一次听说“小汤山”也是来自邢捕头口中……这部十几年前的老剧,似乎能跟任何热点事件结合上,看着网友纷纷分享剧中“细思极恐”的细节,我也手痒痒去截了不少图分享到社交平台。

西语:作为把童年经典《家有儿女》重温了无数遍的人,前阵子很认真地参与了热搜话题#刘星家到底多有钱#,和评论区的资深剧迷一起抠细节、找证据。细微观察后发现了曾经忽视的很多细节,比如刘星家厕所装了声控灯,家里用的指纹锁,还有游戏机、DVD和音响这些多少人童年梦寐以求的物品。每看一次都有新发现。

受疫情影响,不能出门找乐子的这些日子,刷剧成了当代青年最大的娱乐活动。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剧在鬼畜UP主的操刀下,经过二次解读,一些早已被人淡忘,或是当初并未发现的“梗”,又重新回到观众视线。部门的小狮子也不得不对那帮弄潮的人投以赞许的眼光。“他们有将腐朽化为神奇的能力,让一个本是平庸的东西可以形成一股全民参与的浪潮。”在某次观看完一个UP主的怀旧系列时,小狮子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的确,这些“梗”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梗”作为一种通用的“社交货币”,融入了当代年轻人的网络生活中,让双方交流变得幽默又轻松。最常见的,网上两人相遇,先抛出一句梗,接得上的便算是建立了最基本的共识,这多半是同路人。接不上?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玩梗自有其好处,能快速识别出和自己同一爱好兴趣的人。很多老剧也因为这些“梗”再度获得关注,如果你点开某部老剧,在弹幕区可能会发现,总有部分人是因为看了某个“梗”前来怀旧。而对于创作者来说,基于怀旧的玩梗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怎幺也得有点知识或技术做储备。

首先,你得会制作表情包吧!不过表情包制作也分不同的难度,最简单的莫过于直接截图;为老剧配新词则是表情包制作的进阶升级版,把原本老剧里枯燥无味的对白、剧情加入新诠释再配以表情包,老图融新梗为其添加了别样的喜感;最高级的表情包莫过于在原图的基础上搭配人物特点进行加工了。小崔姐就曾见识过一个影视剧里的“梗”如何被制作成表情包并改成多个版本后,在各个论坛以病毒式爆发的速度传播的过程。

如果说表情包是入门级课程,那幺短视频就是大师级了。2019年度热词比如“雨女无瓜”、“我太难了”等都出自短视频用户之手。短视频也有制作难度上的等级,最基础的便是单纯搬运剧情;有技术加持的创作者会剪辑鬼畜视频或者自制搞笑短视频来“致敬”经典;更高级别的则是制作互动视频,看客选择不同的答案,即可得到不同的剧情进展,既勾起大家对剧中各种名场面的怀旧感,又能在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新意。看到这里,如果再有人问“陈年老剧为什幺又火了”,相信你心中已有答案。最后来听听电脑报小编对近期老剧刷屏社交平台的看法:

牛大叔:每次打开陈年老剧,看着满屏幕的调侃玩笑,不禁感慨当下信息交流方式的改变,戏谑化的表达似乎已成为常态 。对我来说,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剧中同样的场景放在不同的时代产生的内涵截然不同,看老剧,剧情是灵魂,玩梗是乐趣。

菊花大师:一定程度上,老剧的热闹,也衬托出新剧的“无趣”,毕竟作为观众我们的审美和阅历在不断增加。新剧那狗血的剧情、糟糕的台词、尴尬的演技却能成就收视霸主,除了粉丝有多少路人会产生共鸣呢?相比之下,众多老剧则被打上“神演技”、“不灌水”、“童年回忆”的标签,这才是人们宁愿咀嚼老剧也不愿点开哪怕是爆火新剧的主因吧?

铁柱老师:技术者制作表情包、短视频,段子手奇思妙想地抖机灵,他们将IP元素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勾起大众的集体记忆,看似“过时”的经典就会被不断挖掘而复活并被带入流量循环之中。借着这股老剧新议的风潮,相信不少之前被忽视的佳作一定有机会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