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点评:贾樟柯原定的片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后听到余华讲述的往事——小时候,余华见到的海是黄色的,于是他跳入海中,往深处游,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才有了现在这个片名。 这部纪录片就像一次“回游”,是一直游到大海泛黄——不同时代的几位作家向各自的故乡游去,追溯成长经历。从这里我们也看到贾樟柯位置的变化,他的“故乡三部曲”都是站在故乡去讲述中国的。

《来自远方》

托尼奖获奖百老汇音乐剧《来自远方》(Come from Away)将被改编成电影,马克·戈登公司投资制片,原作者、词曲家艾琳·桑科夫和大卫编写剧本,剧版导演克里斯托弗·阿什利确定执导影片。

点评:比起《汉密尔顿》,《来自远方》的海报低调到差点让人错过,但是分量比《汉密尔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用轻松的情绪来讲述悲痛的故事。全片以9·11事件为背景,但讲述的是令人向往的乡土人情。舞台剧节奏明快带感,故事线条流畅自然,穿插的笑料不会让人在这个以悲伤故事作为背景的情境中感到尴尬和愧疚。这部舞台剧层次非常丰富,大到人道主义,小到个人友情、爱情;有生离死别,也有相遇重逢。正如剧中所唱,一些东西失去了,另一些被建立起来了。

读书

《深入浅出通信原理》

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外一个地方就叫作通信。为了实现通信所需要的所有软件和硬件统称为通信系统。最开始电话传递的都是模拟信号,模拟信号可以理解成连续信号,比如正弦波信号,其实自然界很多信号都是连续的,比如温度、电流等等,所谓“模拟”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的信号的样子。

点评:书中多数内容比课本好懂,作者的学习方法值得借鉴。只是相对于教材,源自网帖的本书缺少一些基础知识的引导,所以更像工程实践人员的参考书。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熟悉一些概念和定理就够了,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去细看也不迟。

《知识考古学》

犹如思想的空中楼阁,以非连续性、断裂、差异的考古学反对连续性、起源、总体化的观念史,通过对话语形成与陈述进行分析,呈现作为主体的“人”和知识在话语实践中被建构的过程,深入剖析“人之死”的主题,最终建构一种基于“话语实践—知识—科学”的考古学。

点评:福柯这本书还是相当晦涩的,我大二大三时上文学原理时买的书,放到现在也没有能看完,而只是粗略看了开头结尾,在此只是希望阶段性地去了解一下它。因此,福柯试图去“测量一般发生在历史领域中的变化”,他要破的是历史研究中思想史的方法、界限和主题,人类学的束缚,并且去揭示这些束缚是怎幺形成的。

《贪婪的多巴胺》

为什幺曾经浪漫的感情也会变淡?为什幺成功人士通常不会觉得自己很成功?为什幺几乎所有的节食计划后来都功亏一篑?为什幺聪明的人经常会做出糟糕透顶、灾难性的决定?这都取决于大脑中的一种单分子结构——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控制着你的欲望、想象、冲动、创造力,出乎意料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点评:观点非常奇妙,虽然多少感觉有点生理决定论。多巴胺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一节尤其精彩,也能见出人的复杂性,自由主义者更可能是在观感上摇摆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人:极度自私,或者极度无私。

漫画专栏

林帝浣

任职广州中山大学,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电脑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