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自己最大的担忧是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

这一点多少让人有些惊讶,作为国内最大社交平台的拥有者,腾讯掌控着大量的互联网用户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数据。虽然大数据能够监测行为,却不太能洞察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动因,这让马化腾有了一些危机感。

这种现象在其他企业中也普遍存在。

国内服装品牌美特斯邦威有了一个新的董事长,在此之前,它经历了发展过程中最大的一次低谷—连续三年亏损。当30岁的女儿胡佳佳接替父亲成为新任董事长时,投资者看到了重新理解消费者的希望。他们给予了热切的回应,消息公布后首日美特斯邦威股价涨停。

所有的现象都指向了一个尴尬的问题。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企业拥有了更多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经营者却并没有因此更了解消费者。相反,拥有更多平台的消费者显现出了更加多重和复杂的行为,这让企业感觉困惑。

显然,另一端的消费者对这种状况也不觉得满意。凯度11月发布的报告《数字化时代生活研究2016》显示,人们在不同的互动环境中没有得到一致的体验时,会感到沮丧和恼火。

当被问及品牌的线上和线下顾客服务水平是否存在差距时,有32%的受访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更年轻的群体有着更深切的感受,25至34岁的受访者中有34%对这一现象有所察觉,这个数字在16至24岁的群体中则达到了36%。

上一次出现类似的现象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以电视和广播为代表的大众媒体为企业的广告投放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平台。但品牌形象并未因此变得清晰,反而更加模糊,不同渠道提供的不同内容让信息接收者常常陷于焦灼。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IMC)概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要管理所有与消费者相关的接触点,并让它们发出一个声音。在这里,接触点包括电视、广播、logo、店内广告,甚至企业员工的形象。

眼下,企业再一次面临相同的问题,它们与消费者之间有了比大众传媒时代更多的接触点。伴随着这一变化,问题的解决路径,从提供一致的信息内容,变为提供一致的体验,而这成了企业最难以把控的点。

调查显示,仅在Facebook这个单一平台上,受众就拥有至少7种与品牌发生联结的主流方式。平均来看,有79%的受访者表示会阅读品牌发的帖子,76%的人会在品牌主页上点赞或评论,选择观看品牌视频和看名人/博主发的帖子的受访者比例为75%。

与此同时,仍有47%的消费者会在Facebook上抱怨或者投诉品牌。报告将该行为称为“断线”,即当品牌试图将某个接触点用于实现某一目的时,却发现目标消费者使用该接触点是为了别的目的。

这显然会冲抵品牌早前在营销传播上的努力。当付出高昂成本的内容营销活动,换来毫不相干的客户投诉时,除了营销人员的沮丧,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会通过裂变式传播产生更大的效力,最终让品牌原来希望传递的声音淹没在喧哗之中。

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并尝试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功能,从而确保受众在数字时代能够拥有更好的体验。

Twitter在11月中旬更新了自己的企业客服功能,当人们搜索企业或者投诉其服务时,Twitter能够将提供帮助的信息自动显示在建议结果中。这一变动本身既保证了用户体验,又通过提前介入将负面信息公开的可能性降至最 低。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对接触点的增多已经有了抵触情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广告拦截软件的兴起。数据显示,全球约18%的受访者使用广告拦截软件,并且,那些有着丰富社交媒体接触经验的受众更倾向于拦截广告。广告拦截软件的普及率在欧洲和北美达到30%的峰值,与此同时,16至34岁的年轻人中有20%经常使用拦截软件。

这多少显得有些尴尬。一方面,大数据环境下衍生出的实时竞价(RTB)等广告形式一直打着更加精准的旗号;但另一方面,消费者却认为由自己的数据换来的营销内容价值不大,那种在全网络上被企业穷追不舍的感觉让人厌烦。

高达30%的消费者反对品牌在线上跟踪他们;相较之下,只有13%的消费者认为根据自己的品位和兴趣定制广告是一个好主意。

在这样的氛围下,内容本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但随着平台的增多,内容的生产者和他们产出的内容正变得过盛。竞争环境更加激烈,用户、广告公司、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输出的营销内容在狭窄的场域中争夺受众注意力。

而用户自主生产的内容正受到热烈欢迎。在16至24岁的年轻消费者中,近4成人表示他们观看用户生成内容比观看专业电视台或品牌提供的内容频率要高。相较于高高在上的明星,意见领袖可能更懂得观众需要什幺。

这种现象正在中国发生,在今年双11电商直播战中,一些优质网红正成为稀缺资源,他们直播的价码甚至达到了每小时10万元。

无论如何,社交媒体终究只是用户体验的一环,它虽然重要,但并不代表全部。当被问及最喜欢的与品牌联系的渠道时,包括中国、德国、法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受访者都选择了询问实体店店员一 项。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正在强调线上与线下协调一体的“新零售”,OPPO与vivo也暂时超越了依靠互联网销售的小米。

一切的迹象都表明,形式本身并不会带来胜负之别,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渠道,并将它们更好地整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