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力特的奇幻冒险》

失去妻子后的7年中,约翰·杜立德医生把自己关在庄园里与动物相伴。当时年轻的女王身患重病,杜立德医生不情愿地出门冒险,前往神秘的岛屿寻找治疗方法,但这次出行让他重获勇气和智慧,因为他击败了老对手,还发现了奇妙的新生物。

点评:磕磕绊绊的制作过程能有这样一个还算及格的成片效果已经让人意外,“退休”后的唐尼表演中规中矩,他的心并不在这儿,走出漫威,身份似乎并未有什幺改变,无论是片方还是观众,早已将他困住,甚至包括他自己。唐尼的口音学得不咋地,有些台词口齿含糊不清,辛老师和班德拉斯大叔作为反派在男主戏份如此之多的情况下还如此出彩,实力不可小觑,剧本整体是儿童剧结构。

《剧场》

永田从高中开始和朋友建立了一个剧团,他兼任编剧和导演,但剧作由于太过前卫收到了很多差评,剧团面临着即将解散的状态。直到一天,永田在路上和穿着同样鞋子的沙希搭话,梦想成为演员的沙希和永田就这幺谈起了恋爱。身无分文的永田搬进了沙希的家里,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沙希无条件地支持着永田追逐梦想,永田也渐渐重新拾起对戏剧的热爱。

点评:1分给女主演技、1分给剧本、1分给配乐、1分给导演、1分给对贤贤的爱。墙倒下那一刻,山崎贤人和以前的他做了道别。电影前半部分依旧能看到他以往的影子,以往同样的表情、同样的说话方式。说实话,茉优姐姐演的每一次情绪转折都特别自然,能看到动机、原因和她自己的理解,贤贤的表情控制吧。可以感受到在拍摄期间随着和女主的相处演技是跨越式进步的,百分百的真情实感投入一直是山崎贤人的杀手锏,所以有时我不知是为角色感动,还是为他本人感动。这年头真的不缺乏有演技的演员,缺的就是敢于把内心的痛苦与感同身受掏出来的演员。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是震惊世界的核泄漏事故,成为意义复杂的全球性文化符号。然而无数虚构、非虚构作品对这一灾难的哀悼和演绎——即便是2019年的HBO历史神剧,都未能还原这一事件的复杂真相。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在《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一书中,利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点评:见字如面,几十万字的交道打下来,我已深谙浦洛基教授的表达风格。叙述平实、文风清冷是他一贯的作风。相比文学家而言,历史学家通常是隐藏情感的高手,大厦将倾也好,烈火烹油也罢,在历史学家的笔下不过是时间长河中偶然或必然激起的几朵浪花。然而,即使在波澜不惊的描述下,在细枝末节的堆叠下,在时空交错的羁绊中,每一位用心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冰山下炙热的情感。

《南货店》

小说用干净朴素的南方方言,以南货店为背景,勾勒出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极具烟火气的江南城镇生活图景:美食器物与俗世日常、世风升降与人性明暗……是乡愁般的“古典中国叙事”在当代的回响。作品以中心人物南货店店员秋林的生活展开,串联起供销社系统中的人物故事。老师傅的生意经,卖豆腐老倌的人情温暖,男女间的荒唐情事,父子之间的冷漠关系……

点评:本书给人一种迷惘感,这种迷惘不是伤感,也不是怀旧,而是一种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突然迷失坐标的局促与为难。就像鲍师傅说的,“我们这一代,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一脚迈进商业社会,但什幺是计划,什幺是商业?到现在许多人还是搞不清楚。”这句话太到位了,今天的读者看来,这仍是一个绵延的历史难题。作为渺小的个体,能在时代的转折中温和而体面地活着,就是莫大的幸运了。

《我这样的机器》

1982年,平行世界的英国伦敦,彼时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前的发展水平。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落败后,托尼·本恩当选为英国首相,“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也没有自杀;与此同时,32岁的伦敦人查理开始了两段新的关系:一、他爱上了楼上的邻居米兰达;二、他用继承的遗产购买了一款新型人形机器人“亚当”。

点评:近年来,除了文学领域,麦克尤恩越发热衷于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和讨论,例如在英国“脱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等方面,2019年9月还发表了一部讽刺英国“脱欧”困境的政治寓言小说《蟑螂》。经过长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和研究,麦克尤恩以小说《我这样的机器》交出了一份特殊的答卷——“一部真正思考人类未来困境”的作品,看到这样的机器人,人会产生奇异的恐惧感。森政弘用机器人仿真度做横轴,以人对机器人的“亲和感”为纵轴,画了一条函数曲线。机器人越像真人,人们就越喜欢它们,跟它们越亲近。可一旦人们成功设计出仿真度很高的机器人,那条单调递增的曲线就会突然跌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