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维特拉娜·+斯基罗丝

从喉咙痛到一些可怕的诊断结果,每个人的心理反应都不一样。如果用专业术语描述:病人对自己病情的反应在内心形成了心理图景。我们列出了以下几种病人对待疾病的心理反应。

所谓“疾病的心理图景”是由医学博士、教授罗马·卢里克于1935年提出的。疾病的外在图景是指医生通过检查病人的身体所能看得到的,而心理图景则是病人广阔的内心世界,由十分复杂的认知、感觉、情绪、情感、冲突、心理体验和创伤等组成。

“我生病了,不会去就医”

“我生病了,不会去就医。”这是诗人雅罗斯拉·西蒙洛科夫的诗句,也被一些不愿就医的患者当成座右铭。这些生了病不愿去医院的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出现在医院:通过救护车——病情已经恶化到不容忽视的程度。这类病人从不抱怨,无论是伤风感冒一类的小状况,还是像癌症一样的重病。即便被急救车送到医院,手术后刚脱离麻醉不久,他们就会说:“请把我的电脑送到ICU来。”

“他们这是对病情的过低评估或完全否认。”心血管外科科学中心的心脏病专家奥利加·莫夫柴博士说。另一位医学专家巴布列娃说:“但所幸这种状况并不是很常见,据我的经验看,这种情况只占10%,谢天谢地!”这种心理反应引起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对病情的否认程度。如果是轻微的疾病,病人的这种心理也有可能帮他们更快康复。但假设遇到的是潜在巨大隐患的疾病,如患有严重心肌炎的病人不愿正视自己的病症,坚持去健身房锻炼,承受了巨大的负荷,就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这种心理就转变成一种自杀式的自我毁灭。再例如,一位癌症患者,不愿承认自己的病情很严重,表现得异常“英勇”,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从保护健康和生命的角度来看,这种心态非常不可取。

“血压突降,脉冲不规则,晕倒,这些都能让病人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警觉到自己的病情。” 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医学院教授罗伯特·巴干乔夫博士说道,“但是,如果疾病逐渐发展,尤其年轻病人更倾向于否认生病。病人,尤其是那些精力特别充沛的患者,十分不愿相信自己会生病,也迟迟没做好接受这种现实的准备。但最终,他们还是不得不被送到医院,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拖着病不就医的心血管病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其病症已经完全无法逆转了。”

“医生,请治好我的肾”

一些病人喜欢将自己与病情分开:“我的腿、肝、头生病了,但我整体感觉还不错。”

“一些病人总留给我们这样的印象:他没有生病,只是他的某个器官病了,” 俄罗斯联邦卫生部血液科学中心叶甫盖尼·雷布克医生说,“这是试图挽救他们原有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表现。”这种心理反应和上文提到的第一种心理反应有点相似,但有一点不同:前者完全否认病情;后者则是部分否定,强调其他身体部位仍像以前一样健康,他们不拒绝治疗,但相对不会非常重视自己的病情。

“我有一位病人,每次我去他的病房,他的眼睛甚至都不从电脑上移开一下,”雷布克说,“他已经做过两次肾脏移植手术了,但由于不按时服药,前两次效果都不好,但对此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很好,医生请您为我安排下一个移植手术!这种对待疾病的心理反应很普遍。”巴干乔夫认为,怀有这种心态的患者至少占到一半。

“一位病人已年近50,他的病例上记录了五六种疾病。他的背部、关节、肾脏和胃都出了毛病。但表面上看,只有高血压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也只关心这方面,其余全都忽略不计。这样是很危险的,因为治疗一种疾病的同时可能会加剧另一种疾病。例如,医生在治疗心绞痛时,开出处方药物阿司匹林,但病人还患有胃溃疡,而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胃出血。所以我认为,医生应该尽早向病人解释清楚,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单独器官生病一说。” 雷布克说。

但所有问题都不能一概而论。对疾病的“局部接受”也可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病人陷入目前医学技术还不能完善的病情时。

“我曾在俄罗斯儿童临床医院做过护士。有一次,他们让我带一位去病人到病房,”奥利加说,“我走进办公室,看到了一个长得十分清秀可人的15岁女孩。她坐沙发上,我从办公桌上拿起她的病例对她说:‘走吧!女孩弯下腰,伸手去拿旁边的拐杖。当她站起来时,我才看清楚她右腿膝盖以下被截肢了。女孩动作娴熟地拿起脚边的包走向门口。我屏住呼吸,我一直站在一边看着她,尽管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应该帮忙,但我还是一名医务人员。”

在去病房的路上,奥利加和小姑娘聊了起来。原来,这个女孩家住在一个离市区较远的小镇,她的腿因为肿瘤不得不被截肢。今天来检查,父母有事不能陪她来医院,叔叔把她送到医院就离开了。这个女孩对疾病表现出的态度是:我只是失去了半条腿,但我身体的其他部分仍旧很健康。她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缺陷,明白尽管自己失去了半条腿,但并没有因此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这种“局部生病”的心态,让她成功地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建立了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说,将自己和“生病的一部分”分离,是极具积极意义的。

丈夫生病,妻子治病

通常,生病都是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照顾的。当你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候,许久不联系的老朋友会突然给你写信、打电话,甚至亲自来慰问。并且,你会发现,家庭变得更加温暖了,妻子也远比以往更温柔。

“医学中有个词叫‘社交康复,”巴干乔夫说,“病人在恢复过程中非常依赖家人。”生病中的我们无法照料自己的生活,这时就需要妻子帮忙监督服药和作息,照料我们的饮食……如果妻子能按医嘱将丈夫照顾得很好,那幺病人会更愿意配合治疗,康复得也更快。而没有“社交支持”的病人就无法做到这点。

但这种心理反应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疾病成为病人获取家人关注的唯一途径时。

“如果病人得不到亲密人的关心的话,治愈他们的疾病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奥利加说,“因为他们会不断地过分夸大自己的症状。我们曾有一个病人……当我被叫到她的房间时,她正躺在地板上的地毯上。原来,地毯是她昏倒前铺好的,然后她再小心翼翼地昏倒在上面。多年后,我去了另一个诊所工作,居然无意间看到这位病人的病例:她曾做过多例外科手术,但症状都与病情不是很符。医生也怀疑她是不是真的生病了,但她本人却坚持要做手术。事实上,生病的她的确得到了家人的关心和照顾,‘让自己生病似乎成了她生活的主要任务。”

病房代替度假村

“‘我不需要土耳其的签证,我在医院病床上就能休息得很好。在那里我可以关掉手机,下载好《权利的游戏》,在电脑上安装好最喜欢的游戏,一觉睡到午饭时,没事儿看看书……最重要的是,有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放下一切事物,并且良心也不会受到谴责。这是我的一位病人曾对我说的。”奥利加说道。

“‘我好像要生病了,我的一位编辑朋友对我说,‘但是,不能在星期二生病,那天有个会议……最好是在星期四。正如他所料,他果然成功地在星期四生病了——高烧39度。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难道我们连决定自己不做什幺事情的权利都没有吗?我认为,这是这几种对待疾病的心理反应中最糟糕的一种,”奥利加说,“患者严重忽视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大概很多人都体会过:已经筋疲力尽,但还是有“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但事实上,如果你不立马停止工作,身体就会因你的强撑付出代价。因此,最明智的选择是听身体指挥。如果生病成为能让你休息、放松的唯一机会的话,这将多幺的可悲。

“我曾有位病人,是4个孩子的母亲,她几乎没有其他‘合法途径摆脱家务,因此,生病是她唯一能歇下来喘口气的方法。她在家住在一个狭小的公寓里,无法养病,所以不得不住院,但也因此彻底地远离了家庭的琐事。” 奥利加说,“她也承认生病住院的确反而让她倍感轻松。花住院费买躺在床上好好休息,抽空看看书,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机会!问题就在于,你居然会为此乐此不疲。所以我劝她一定找到其他可以令自己放松的方法。”

事实上,的确有15%至20%的患者有这种心理反应。通常,他们都患对生活质量影响不明显的慢性疾病,如胃炎,胆道胆管类的疾病,心血管系统和肺部疾病,心律小失常,间歇性头痛等。

生病让生活变得有序

生一场大病能成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强大助推器。如果病人在确诊前,生活无序,作息十分不规律,那幺生一场大病会迫使他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合理作息,营养饮食,并戒掉不良生活习惯。没有任何一种时间管理法能像生一场病一样让人学会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这点在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每周都要进行3次时长4小时的透析,”雷布克说,“之前,他们几乎都是由救护车送来的,所以他们深知自己的病情严重到了什幺程度。因此他们也会严格遵从医嘱:不能熬夜,不能大量饮酒,要控制饮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表。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重病中的所有患者都会坚持新的生活习惯和作息,”巴干乔夫说,“但当病情好转后,他们往往又会回到以前的生活习惯,即使他们清楚地知道那种生活习惯是毁灭性的。90%的患者被医生建议改变生活习惯,起初他们都会爽快地答应。前半年,患者能百分之百地按医嘱生活,但从后半年开始,这些人只能做到医嘱要求的一半。只有30%的女性和15%的男性能一直遵从医嘱,其余人最终都会回到以前的生活习惯。举个例子:我们曾有一位病人,46岁,经理职位,是典型的工作狂,虽然天生具有良好的基因条件,但由于后天完全不在意自己的身体——严重睡眠不足,长期加班,大量吸烟,再加上妻子生病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他的心脏病一触即发。开始,他很积极地配合治疗,但渐渐地坚持不下去了。1年后,他心脏病再次发作,且病情较上次更为严重。47岁的他几乎成了一个‘准残疾人。”

12种对待疾病的态度

病人对疾病的态度可以被描述为许多种。精神神经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别赫切列夫通过测验总结出,病人对待疾病的12种不同心理反应,如下。

和谐共存

病人充分地认识自己的病情,做好了一切配合治疗的必要准备。接纳亲人的关心和照顾,但不会用自己的病情威胁他们。

极端对抗

完全否认生病的事实,仍继续埋头于工作。不去医院复查,反而加了更多的班,完全不认可诊断结果,表现出比健康时更活跃的反应。

病感失认症

又被称为“疾病感缺失症”——只承认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生病,认为其他器官依旧健康。身体其他部分的疾病没有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时,他们不会听取医生的建议,甚至都不去就医。

惊慌失措

害怕可能的并发症,并担心治疗技术。经常换医生,不信任任何人。

郁郁寡欢

感觉能听到体内器官发出的所有声音,无止境地诉说自己的感受,夸大自己的痛苦。

神经衰弱

很难正面看待疾病,常常对家人发脾气,然后又内疚,循环往复。

抑郁成疾

不相信自己会好起来,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甚至常常提出自杀声明。

冷漠麻木

漠视自己的生命。虽然听从医嘱,但毫无对抗疾病的热情,好像他既不关心疾病,也不关心治疗。

敏感脆弱

生病使自己心理非常受伤,担心别人因此对自己的态度转变,敏感脆弱。

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身边的人都需要特别照顾关心自己,自己每分每秒都应该是众人的关注焦点,任性且易激动。

偏执狂

认为诊断结果一定是医生故弄玄虚,是有他们想达到某种目的的恶意企图,病人表现得十分多疑。

烦躁不安

病人表现得十分“好斗”,对亲近的人和所有健康的人都怀有敌意。情绪阴暗,易产生压迫行为,易发怒,通过极端情绪来证明他们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