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维亚·马泽林·沙维+谢廖沙

“Wabi-sabi”是源自日语的词汇,表示“残缺之美”,它能让我们接受自己的独特,察觉到深藏于人间的美。“残缺之美”又被称为“佗寂之美”,它是一种不完美、不恒久的美。

忧郁、突然厌世、简朴、粗糙、不完美、短暂、不对称、羞赧、自然……“残缺之美(wabi-sabi)”这个源自日语的美学概念,既是这些概念的集合,又超越这些概念本身。诗人歌手莱奥纳德·科恩用心体悟并创造残缺之美。他不仅写过有关残缺之美的书,而且还在一首动人的诗歌中,阐述了他对“残缺之美”的理解:“残缺之美是不圆满、不恒久、不完整的美,它简陋而粗糙,它隐晦而羞赧。”残缺之美与佛教禅修有关,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万物的禅”,因为残缺之美诠释了佛教哲学与精神中的本源,例如沉思冥想、谦逊、宁静、淡去浮华。

谦逊之美

村田珠光(1423-1502)是禅师,也是崇尚残缺之美的茶师。当时,茶道还是一种华丽的仪式,因为茶道所需要的茶具,都源自中国,造型精致,价格昂贵。但是村田却不用那些奢华的茶具,而是用当地手工业作坊生产的茶具施茶。相比中国的茶具,当地的茶具就相形见绌了。一个多世纪后,利休(1522-1591)继承了村田从简施茶的传统。利休是商人的儿子,后来成为了茶师。他同样以当地产的普通茶具代替造型精致的中国茶具。他的茶室从外观上看与农民的茅屋无异。尽管利休在生活中有些粗枝大叶,但是残缺之美的精神却在他的心中悄然生根。莱奥纳德·科恩曾经说过,残缺之美的精神内涵包括3个方面——伟大隐于被我们忽略的细节;美好常以简陋的外表示人;残缺之美的哲学训诫并不复杂:摒弃浮华,接受不可避免和不恒久的事情,不寻求圆满。

独特赞歌

系统性治疗专家和风水师克利斯朵夫·维德纳认为,残缺之美就是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最需要投入的事情中,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既不奢求什幺,也不舍弃什幺。他说:“以哲学的观点看,残缺之美就是做一切让我们感到美好和幸福的事情,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我们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既可以接受自我,也可以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残缺之美让我们跳出了时尚的条条框框和主流审美的约束标准。当我们周围充斥着“标准美”和“奢华感”时,残缺之美却反其道而行之地崇尚独特、不完美和随性之美。下面3种方法能让我们察觉到生活中的残缺之美,也能让我们在看待自己和他人时,目光更加仁慈宽容。

挖掘平凡之美

我们的目光总是停留在符合主流审美的事物上。如果我们想从主流审美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被平凡之美所感动,就应该建立别样的欣赏标准,探索多样化、简洁的美感。这别样的美感更温柔、亲切、可人。“残缺之美不仅蕴含在有缺陷的手工作品中,也蕴含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偶然性创造出的美,是我们无法预见的,也是无法被抹杀的,但又是极为珍贵的。”一位中国史学家在讲述日本美学的书中谈道。

怎样挖掘平凡之美?关注细节,欣赏身边不完美的事物和人——褪色的旧衣服、落叶与枯花、露出不整齐的牙齿的迷人微笑、布满皱纹的手或脸、沧桑又略显庄严的白发、落日余晖下飞舞的尘灰。

寄托情感

当你疲惫不堪、左右为难的时候,发掘身边的残缺之美可以令你重归平静。观察周围事物的残缺之美,你就会明白,完美与永恒不过是幻象;烦恼与忧愁也不会永远纠缠;我们不可能阻止时间的流逝。

打开家里的大衣柜,选择一件你认为具有“残缺之美”的衣物(它或许破旧、褪色、褶皱)。把它拿在手里,感受它的重量、质感、形态,但不要评判它。然后问问自己:这件衣服为什幺对你如此重要?你此时在想些什幺?它唤起了你怎样的回忆?无论你此时的心情如何(或怀旧、或欢欣、或忧伤),你都会感觉压力减小,因为此时此刻你正沉浸在回忆中。

那些令我们欢欣的事物

哪些事物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哪些事物不可或缺?什幺事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残缺之美的意义不在于让我们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或是减少抱怨,而是在于让我们明智地做出选择,了解什幺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列表写出对我们有意义、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情。花点时间思考哪些事情可以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意义。问问自己为什幺这些事物塑造了我们的个性,成为了我们的基本需要?然后把这些事情按照重要性排序。你有没有把足够的时间赋予那些对你重要的事情?是什幺阻碍了你的时间分配?怎样更好地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

[译自法国《大脑与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