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莎·伊蒂亚兹 陈龙/编译

2020年,季风照例袭击了孟加拉国,然而这次带来的却是一场规模远超以往的洪水。短短数周,这个国家1/4的国土便已经被水淹没。“我们管理抗洪救灾工作已经十年了。”慈善志愿者组织Obhizatrik基金会主席艾哈迈德·伊姆蒂亚兹·贾米说,“但这次的水实在是太大了。”2020年的这一场洪水累计造成近130万所房屋被毁,数十万人被困,数百人死亡。

季风性洪水破坏性巨大,然而,对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上的孟加拉国而言,洪水退去后所留下的养分同样至关重要。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保护家园免遭日益严峻的涝情危害,和让土地持续从洪水中获得滋养,这两者该如何兼得?

孟加拉国河网密布,大大小小230条河流纵横交错。其中最大的3条河分别是雅鲁藏布江–贾木纳河、恒河(孟加拉国称帕德玛河)以及最终奔涌入孟加拉湾的梅克纳河。每年,这些河流系统会裹挟着10亿~14亿吨肥沃的泥沙穿过孟加拉国,为大部分农业生产打下基础。孟加拉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预测,如果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在气旋风暴潮与海平面上升的共同影响下,侵袭孟加拉国的洪水将变得愈加危险。即便是在气候变化速度相对较慢的情况下,涝情也会越来越严峻,波及更广的范围,而水稻与小麦这两种重要作物也将因此分别减产27%和61%。届时,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将难以幸免,因为孟加拉国80%的土地都属于洪泛平原,大部分地区海拔甚至不超过一米。海平面上升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孟加拉国无疑将首当其冲。难怪该国总理谢赫·哈西娜将之定义为“全球紧急事件”。

治水困局

很长时间以来,孟加拉国采取的治水方法总是试图对抗自然,而忽视了自身易受洪水侵袭的本质。例如,1987年与1988年的洪水过后,在一项1990年出台的洪水治理计划中,至少有26个可行性研究与试点项目的思路是要让整个国家“固若金汤”。

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与尼泊尔的区域顾问、世界银行水源与卫生专家沙菲尔·阿扎姆·艾哈迈德表示,那项计划是对结构性干预措施的快速投资,具有代表性。不过,计划并没有成功。“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渍灾。”艾哈迈德说,“下雨时,达卡(孟加拉国首都)的积水无处可去。要想全部泵出去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花费巨大。”

以堤防来控制河流似乎很有吸引力,但实际上,孟加拉国西南部部分地区的水位线却上升得更快了,这些地区也因此面临着更高的洪水风险。“这就好比踩住一根软水管,然后松开脚。”宾夕法尼亚州洛克海文大学地球科学家、海岸海洋学家穆罕默德·卡勒奎扎曼说,“水会喷出来。”

另一种普遍使用的干预措施是建造永久堤防,将低洼的岛屿围起来。孟加拉国总计有139个受到保护的低洼岛屿,这些通过围垦方式获得的土地叫作圩田。2009年,受热带气旋的影响,洪水袭击了第32号圩田,导致外围堤防崩溃,这片居住着1万多人的土地被淹没了。

研究人员发现,围垦对治洪的影响很复杂。一方面,它确实能够抵抗风暴潮,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季风性洪水更难防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沉积物流动的方式被扰乱了。2015年,一项由田纳西州范德堡大学的莱斯利·华莱士·奥尔巴赫领导的研究发现,在之前的55年间,相比周围的红树林,圩田的海拔高度低了1至1.5米。这是因为堤防挡住了淤泥与沉积物向圩田扩散。长此以往,突然溃堤的风险在无形中增长。

2020年的大洪水给孟加拉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河流带来的肥沃泥沙是当地大部分农业的基础。

因此,要想围垦战略一直奏效,就必须不断加高堤防。卡勒奎扎曼说:“最终,你不知不觉就住在一座城堡里了。可是如果城堡突然崩溃了,你又该如何应对呢?”第32号圩田就是最好的例子:堤防崩溃时,所有身处其中的人都会遭受灭顶之灾。“溃堤不可避免。”他说,“大自然的力量是压倒性的。人们被这种虚假的安全感麻痹,深陷危险而不自知。”

此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结构性干预还干扰了当地农民习惯的“自主调整”。结果就是,一些圩区居民敌视水管理干预,强烈要求取缔或打穿堤防。

可是,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面对日益严重的洪灾,若不依赖于堤防,孟加拉国又该何去何从呢?

堵不如疏

孟加拉国的传统住房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则留作农田。建房之前,可以通过挖掘、堆土来抬高地势。这套“挖—抬—住”的方法沿袭已久。历史证明,只要不遭遇最严重的风暴,以这种方式建造的房屋,在其他大大小小的风暴中都能确保无虞。几乎每家每户旁边都有个池塘,在旱季,其中所储存的水便能派上用场。“这套系统非常漂亮,真的。”卡勒奎扎曼说,“我们的祖先懂得因势利导,与洪水共存。”

与涝共伍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如今孟加拉国修建的一些道路都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可以经受雨水长时间的浸泡。雨季到来的时候,人们常常乘船出行,马路并非必需。等到旱季,洪水退去,道路又会重新出现。由当地居民领导的对现有防洪工程的改造——例如有控制地引导潮汐与沉积物进入圩田——改善了粮食安全、洪水管理与土地开发的现状。当地政府对潮汐河流的管理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未雨绸缪才能帮助受灾区在洪水过后迅速地恢复生机。近年来,当地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这种模式,将其应用于定居点的建造。根据贾米的报告,在巴里萨尔市与波拉县等地,无论是基础平台,还是建在地势更高处的房屋,在2020年的洪水中受到的影响都更小,而这些地区以前都是热带气旋的重灾区。土办法与科学的调研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越来越多的人看好这样的方式。

在孟加拉国,许多家庭会给女儿取名“Bonna”,也就是孟加拉语中“洪水”的意思。

“过去的几十年,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孔德克·尼兹·拉赫曼说,他多年来一直与孟加拉国政府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从事城市和区域规划方面的工作,“我不认为水有问题。但如果我们与水敌对,问题就来了。”

以前的方法也许能勉强抵抗住自然的力量,但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未来洪水的来势可能会更加凶猛,老办法就不一定奏效了。无论如何,摆脱结构性防御乃是大势所趋,必须为此作好准备。拉赫曼表示,达卡将要走一条新路。按照他的设想,人们的定居地将不再依赖堤防与防洪闸。不过,改变之路将很漫长。他说:“新旧治水观念存在矛盾,转型的阵痛不容乐观。”

旱季的道路在雨季时会变成水道,人们则改为乘船出行。

虽然实践证明围垦之法得不偿失,但他提醒,现在还不能立刻拆除这些结构性建筑,否则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果现在就取缔所有的堤防,下个雨季将会是毁灭性的。”由于几十年来沉积物的流失和圩田海拔的降低,圩田势必会被淹没。对于像达卡这样的特大城市,这可能会造成无法估量的伤亡与损失。

河流奔涌冲刷,桀骜难驯,时刻都在变化。“千河之国”的治水之法当然也不能一成不变。如今,孟加拉国可以在维持原状与推倒重来之间取一条折中之路。这方法必然复杂而微妙,一如孟加拉国与水之间的二元关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拉赫曼提到,在孟加拉国,许多家庭会给女儿取名“Bonna”,也就是孟加拉语中“洪水”的意思。可控的洪水对这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你会给女儿起名干旱、饥荒或地震吗?

[编译自BBC网站]

编辑: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