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农

未做母亲时,曾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对身边的孩子不断发出各种命令:“别跑,摔着!”“你踢石头干嘛?看,鞋都脏了。”“别捡脏东西!”“不许往那儿走!放着好好的路不走,非走那难走的路。”看着那垂头丧气的孩子,我很为他悲哀。他只能毫无乐趣、规规矩矩地跟着妈妈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我忽然想到,他的一生就将这样走下去吗?我在心里暗暗发誓,如果自己有了小孩,一定不对他说这不许,那别动之类的话,要让他痛痛快快地玩,自自然然地生长。

很快,我有了自己的女儿。当她1岁以后,我领着她到户外散步时,她常常蹲下去捡小石头、小草棍之类的东西,而且一拾起来就要毫不犹豫地往嘴里放。这时,我总要慌忙地阻止她,夺下东西扔掉(即使她哭了也绝不手软),然后再对她说:“这个东西脏,咱们不要。”久而久之,女儿对那些“脏东西”已视而不见了。有一天,女儿去摸路边小叶黄杨的叶片,我大叫一声:“别动,有土!”女儿倏地收回了手。旁边一位晒太阳的老奶奶说:“摸摸土好,现在的孩子缺土。”这句话似一道电光闪过,令我浑身一震。

是啊,我小时候住在乡下的大妈家,天天滚在泥土里,身体很健康。而回到城市后,远离了泥土,反倒体弱多病了。女儿的环境比我小时候的环境不知要“干净”了多少倍,但自6个月以后,她也是大小病不断。人体本身就是个小生态系统,特别是肠胃中存在着平衡的菌群。如果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真空般“洁净”的环境里,他体内的菌群反倒容易失调,只要有一点点病菌浸入就足以引发大病;相反,生活在真正的大自然中,接触到各种微生物,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反而有利于身体健康。

想想自己对女儿还说过多少“不许”啊。“不许打小朋友。”(其实未满周岁的女儿只是拍拍别的小朋友,可能是表示友好);“不许摸小狗,咬!”(那只是一只小巧的宠物狗);“不许动妈妈的眼镜。”;“不许爬桌子,摔!”;“不许自己打开柜子,夹手!”;“不许撕纸。”;“不许撕书。”;“不许抓饭。”;“不许……”。现在,刚刚1岁5个月的女儿记住了妈妈的诸多“不许”,再也不敢碰别的小朋友;见到小狗就躲得远远的;当乱丢东西的我将眼镜放在低处时,她也绝不去动,而是指着眼镜说:“妈妈”;当想拿桌上或柜子里的玩具时,她会拉着大人到那里指着说:“拿、拿”;看到书本、报纸就摆手……而且,除了“爸爸、妈妈”以外,她最早会说的就是“不”和一连串的否定词:“不拿、不动、不揪(花)、不达(打)、不西(许)……”

当别人夸奖女儿“听话、好带”时,我每每为女儿的乖巧及自己的“教育有方”而骄傲。现在,我才猛然发现:原本天资聪慧的女儿已被我管教得失去了那种与生俱来的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大无畏精神。对于她从未见过的东西,她不再像几个月时那样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去抓、去尝,而是犹豫不决地观望,甚至于不知所措返身扑向大人的怀抱!

所幸女儿还小,从现在开始改,还来得及!

女儿刚刚4个月,急于回到学校再登三尺讲台的我,就提前结束休假,早早地上班了。一上班,大量的工作压下来,身心俱惫的我随即给孩子断了奶。那段时期,女儿又瘦又小,发育明显滞后,而且还总是便秘。我心里很着急,却总是这样宽慰自己:“等我忙过这一阵儿,一定好好给孩子调理调理。”这一阵忙过又是那一阵儿,一直到孩子1岁多了,我也未能从繁忙的工作中脱开身。

1岁左右的女儿正处在学步学话的阶段,我下班将孩子接回家,她总要拉着我的手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指给我看各种物品并发出“噢、噢”的声音。而站在讲台前口若悬河地讲了一天的我,早已口干舌燥,哪里有心思给女儿讲“这是什幺,那是什幺”呀,我只是点着头,顺着她的声音敷衍着“噢、噢”,表示自己知道了,看到了。

这样又过了2个多月。一天,一位朋友带着她四五岁的儿子来家里做客。女儿高兴地一样一样地指给小哥哥室内的东西,嘴里不停地“噢、噢”着。朋友笑着对我说:“你还记得小时候看的那个动画片《鼹鼠》吗?那个小鼹鼠就是这样‘噢、噢的。”这时,我才注意到:女儿已把所有的东西都命名为“噢、噢”了。

这让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我的工作总会有人代替去做,而对于女儿,我是无人可替代的,我本应多给她一些时间、一些疼爱呀。我庆幸自己醒悟得早,否则,也许在我“等忙过这一阵儿”中,女儿已悄悄地长大成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