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磊

4美术馆篇

带孩子单纯地看画作,孩子可能会不感兴趣,但如果是去美术馆寻宝,应该没有孩子会不喜欢吧?!这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寻宝之中,美育启蒙也会水到渠成。

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尤其是在自己童年经历过枯燥乏味的学画经历后,面对孩子的美育启蒙,我开始思考如何采用更有趣味性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美、感受美。于是,从儿子久瑜3岁起,我就带着他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等举办的各种展览,从大英博物馆到敦煌莫高窟,从梵高3D艺术展到中央美院绘本展……的确,让孩子对艺术一下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容易,因此,我逐步摸索出了“寻宝集卡”的游戏——带着孩子去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厅寻宝,孩子乐在其中,百玩不厌,我也惊喜地发现,孩子天生就能对艺术作品进行思考和回应。

准备寻宝任务卡

带孩子看展前,我会仔细查看官网上的展.品信息,特别是重点宣传的展品,并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寻宝任务卡。通常情况下,孩子能仔细观察10个展品就已经很棒了,因此,卡片不需要太多,准备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这点也特别想再次和大家强调:带孩子参观美术馆,千万别指望一次就把所有的展品看遍。父母应该抱着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园的心态去美术馆,经常去,每次去都有新发现。言归正传,我准备的任务卡通常包括展品名称、所在地、特征等几个部分,考虑到孩子形象思维的发展特点,我一般会把展品画下来,当然也可以打印出来,这样会更直观一些。

“寻宝”,发现更多细节

到美术馆之后,我就会把任务卡给孩子,引导孩子根据任务卡上的文字和图片提示找到“宝物”。如果有多名小伙伴参加,还可以进行分组协作,看看哪一组找得多找得快,这样更可以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刚找到目标物时,往往是孩子最兴奋的时候,我会趁热打铁,围绕着作品的线条、配色、形态、材质等,帮助孩子对他寻到的宝物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比如在孩子找到“唐三彩载丝骆驼”之后,我会给孩子提出3个问题:“骆驼身上有哪些颜色?”“学一学骆驼的样子吧!”“你觉得骆驼威风吗,为什幺呢?”我们设置的问题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和年龄进行设计,有目的性地进行延展,也可以跟着孩子当时的回答思路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和追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参观梵高的3D艺术展,看到《星夜》这幅画时,孩子竟然看到了星空的样子很像波浪,这让我很惊喜。实际上,《神奈川冲浪》里浮世绘确实对梵高的影响特别大,所以《星空》中才会有巨浪的形态。回家之后,我立刻找到了《神奈川冲浪》的照片给孩子看,并和他一起讨论了两幅画作的共同点:色彩上都有黄色、蓝色和白色;造型上都有波浪的曲线;都有一种动起来的感觉。久瑜还说出了它们的不同,一个在傍晚,一个在深夜。

比较与模仿,与作品互动

仔细观察之后,我也尝试着让久瑜去模仿,这是把美的感受进行内化的过程。之前我还担心孩子无法理解或表达不出,但实际上每一次他都会给我惊喜,孩子真是天生的艺术家!

在国家博物馆的“大美亚细亚一亚洲文明展”中,我做了一张“唐三彩载丝骆驼”的任务卡,久瑜很快找到目标物,并完成了模仿骆驼的任务。在参观大英博物馆的时候,久瑜发现了相似的唐三彩骆驼,并指着它说:“这个‘唐三彩的任务我完成过,再给我拍一张照片吧!我想看看有什幺不一样。”这时我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开始慢慢自己摸索着观察、比较和感受了。

在另外一次参观中,久瑜指着一只公元前1000年的陶制瓮棺说:‘“这个罐子像个人。”我问他:“你觉得这个人是什幺表情啊?”久瑜的回答是:“知道了。”我有些纳闷,还以为他不懂表情是什幺意思,于是继续引导:“你觉得这个罐子是开心、生气,还是什幺呢?”久瑜说:“就是‘知道了'的表情呀!”我回了个“哦”字,孩子立刻说:“对对,就是这样。”我这才明白孩子的意思,忍俊不禁。于是,在发现了“知道先生”之后,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又陆续在不同的美术馆里,找到了“满足先生”“淡定先生”“牙疼王后”,等等。

除了动作模仿,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孩子在一旁画一画展品,或者回到家后做一些相关的手工制作,效果也非常好。如果说寻找和观察是输入,那幺比较和模仿就是输出了,这种输出对于美的内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寻宝”游戏不仅激发了孩子探索美术

馆的兴趣,更让孩子对美有了直观的感受。慢慢地,久瑜的观察力提高了很多,在绘画方面,他更容易一下子抓到物品的主要特征,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绘画风格;在生活方面,他开始学习搭配衣服的颜色,有一次他告诉我:“妈妈,我穿深蓝色的衣服,应该穿黄色的鞋子,这样冷色和暖色搭配,会显得更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