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像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各种古老的传说,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孩子一起体验端午习俗,也是在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另外3个是清明、中秋和春节),从节气上来说,通常在芒种与夏至期间。

大家比较熟悉的端午习俗,一个是吃粽子,另一个是赛龙舟。这两个习俗的由来,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被楚王流放,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他得知秦兵攻破楚国,遂投汨罗江而死。附近的渔民划船打捞他的真身,据说这便是赛龙舟的由来。渔民又把饭团和其他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吃了以后就不要去啃食沉在江底的屈原。后来这演变为一种祭典、供奉屈原的方式。但人们怕投入江中的食物被蛟龙吃掉,便用楝树的叶子包住饭团,外面再缠上彩色丝线,这就是粽子的前身。

演变到后来,端午赛龙舟形成了一套包含游江、招魂、竞渡、回舟4个环节的流程。招魂就是屈原在《楚辞》里写到的一种古老巫术仪式,通过呼唤死者的名字来为他的魂魄引路。据说当龙舟载着的食物被投入江中时,水怪会以为那是龙王派来的,就不敢吞吃供奉给屈原的祭品了。有些地方在赛龙舟之前,还要举行请龙、祭祀的仪式,然后才把龙头、龙尾安在船上,这就又跟对龙王(也就是掌管四海的水神)的敬拜习俗融合在了一起。

以上这些故事,都是比较容易跟孩子们讲清楚的。不过传说也好,风俗也罢,不用讲得太确凿无疑,因为就端午节来说,屈原的传说只是其中来由的一种。

端午与传说

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有些地方也会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介子推或曹娥。

● 伍子胥谏言

伍子胥生活在吴越争霸时代,原本是楚国人,但父亲和兄长被听信谗言的楚平王所杀。他逃到与楚国邻近的吴国,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姑苏城及周围的水利设施便是由他主持修建的。后来他带兵攻入楚国首都,掘楚平王墓,以报父兄之仇。然而在吴越争霸的过程中,伍子胥多次劝吴王夫差杀越王勾践,先灭越,再图谋中原,但吴王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还因听信谗言,勒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国所灭。

据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之后,以马革裹尸抛入江中,沿江漂到后来被命名为“胥口”的地方,当地民众将他捞起、厚葬,并建造胥王庙。因此每到端午节,人们就会在那里举行祭拜仪式,称为“迎伍神”,并将粽子抛入同样以伍子胥的名字命名的胥江。

● 曹娥投江救父

曹娥是东汉时期着名的孝女,生活在如今浙江绍兴的上虞。相传她的父亲在五月初五“迎伍神”的祭祀活动中,不幸溺亡。曹娥当时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17天后投江而死,又过5日,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这条江便被称为曹娥江。

这个故事当然有点离奇。但古时候的许多传说就是如此,最初的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会不断地被加工,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其实也有这样的成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传说都不值一提,它们的流传、演变,尤其是人们编织这些故事的原因,或许更值得思考和挖掘。这也是我建议不要把传说讲得太确凿无疑的原因之一,不如留出与孩子共同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 介子推割股献食

至于介子推,他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他的故事主要是与寒食节相连。不过,跟屈原并不是端午节的真正起源一样,介子推也并不是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我们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如果孩子对这个人物感兴趣,家长不妨带着他查阅资料、展开探索,或许也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小文章。

端午与星象

如果屈原及其他人物的故事发生在投江之后,是跟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那幺在此之前,端午节到底是由何而来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的由来与古代的星象观测有关。“端”这个字的本义是“正”,“午”这个字的本义是“中”,合起来“端午”就是“正中”。观测星象,又会看到龙星(就是连缀成一条龙的形状的一系列星宿)处于正南中天,这被认为是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的位置。既“中”且“正”,大吉大利。因此古人便把这一天视为重要的日子,举行祭祀仪式。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的“端”也有“初”的意思,因此把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称为“端午”。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大体上我们可以看到端午最初的由来跟时间密切相关。事实上,星象跟时间也密切关联: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时节,星空会呈现出不同的方位排布。夏日的晚间正是观星的好时候,孩子如果有兴趣,家长不妨下载一款观星软件,对照星空一起探究。

端午的习俗

从季节与气候的角度来说,到了端午,已是初夏时节,各种毒虫开始出没,疾病也更容易流行。因此古时候又有端午为“恶月恶日”之说,或称之为“五毒日”。“五毒”是指蛇、蜈蚣、蝎子、壁虎和癞蛤蟆。当然,它们不完全是毒虫,但大体上体现出古时候人们驱虫及祛病防疫的习俗。

● 用艾蒲防疫辟邪

在这一天,人们会挂艾蒲—艾草和菖蒲,它们都被认为是具有防疫驱邪作用的灵草。尤其菖蒲的叶子很像剑刃,又被称为“水剑草”,古时候人们认为它能斩杀五毒。通常人们把艾蒲扎成一束,倒挂在门上;有些地区也会把它们插在房檐上、门框上;或者种几盆艾草,放在厅堂下。也有把它们佩戴在身上、插在头发上的做法,屈原就喜欢佩戴各种代表高洁品质的香草。

古时候有些地方会用菖蒲煮水来洗澡,或用艾草煮水洗脸,还会将艾蒲混合雄黄及其他草药,制作成香包、香囊。形状和样子很多,通常都是取吉利的意思,比如做成老虎形状,用来保护孩子;或做成寿桃形状,用来祝福老年人。这种习俗如今也还常常能看到。我个人非常喜欢,既好看、好玩儿,又好闻。

● 喝雄黄酒

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也与驱虫有关,就是喝雄黄酒。因为古人认为雄黄能克制蛇蝎,乃至克制修炼成精的妖物。读到这你是不是想到了着名的《白蛇传》?法海和尚就建议许仙在端午这天给化身为人的白蛇喝雄黄酒,让她露出真身。各种传说就是这样在古老的节日与习俗中生长出来的。

端午与古诗词

最后,给大家提供一些可以在端午与孩子共读的古诗词,看看古代诗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个节日的,也请孩子们在诗中寻找与它有关的传说与习俗:

互动问答环节

读完文章,一起来通过这些问题回顾一下吧。

(温馨提示:答案在文中都可以找到)

端午节吃粽子,粽子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胥江位于今天的哪个省份?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他和端午节有什幺关系?

端午节有五毒日的说法,其中五毒分别是指什幺?

水剑草是指艾草还是菖蒲,为什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