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锟

美育和创造力其实在很多时候是一体两面的。美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孩子从感受美转化为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美。

当他们怀着一颗理解自然的心,想要把美展现出来的时候,都会主动地去发掘自然中那些真正深邃的道理,这种求真与求美的精神其实才是大师创作的动力。

我女儿从小就在上一些创意美术课,在家里我也会和她一起动手做一些美术作品,但很多时候,我觉得还是缺少一点能够把孩子的艺术鉴赏学习和她自己的日常创造去真正结合起来的方法。

理解艺术创作的真正动力

我们通常会带孩子去美术馆参观和临摹作品,再教给他们一些美术技法,但是我认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并没有通过自己的眼睛从艺术作品中,尤其是从一些大师的作品中获得思想营养,然后再放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去。我算是一个比较喜欢带着孩子去看展览的妈妈了,但即便如此,我在很多时候也不知道如何把看画展转化为女儿自己的一些美学实践。

我理想中的美育,是让孩子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能更好地去理解艺术大师当时的创作思路,以及这位大师更多的思想,这样才能做到让孩子真正亲近艺术大师。比如我曾经带女儿看过达·芬奇艺术展,在达·芬奇的作品中,有很多他在当时自己构思出来的机械图,临摹的肌肉解剖图,以及对马的生理学构造的研究图,等等,这些作品真的是绘制得栩栩如生。我发现在大师心里,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是不分学科的—当他们怀着一颗理解自然的心,想要把美展现出来的时候,都会主动地去发掘自然中那些真正深邃的道理,这种求真与求美的精神其实才是大师创作的动力。如果孩子能理解到这一点,那幺他在感受美的同时,才知道如何去表达美、创造美。

用艺术家的视角看万物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跟随着莫奈的提问去观察画作,让他去思考和看到清晨、黄昏、夜晚,冬天、夏天,同样的谷仓,它呈现出来的色彩有哪些变化?晨昏的光影会给这样一个景象带来什幺样的影响?这样的一些观察和体会,并不会因为他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就不懂。其实孩子内心的澄澈与敏感,是更能与艺术大师共鸣的,是能用大师观察这个世界的视角去看艺术作品的,所以孩子也更容易理解,暖色的配色给人的感受是热烈、希望,而冷色的配色给人的感受是冷静忧郁,艺术作品中这样的情绪反应是孩子能看懂的。孩子也能观察出作品中晨昏四季的细微变化,而这些细微的色彩变化,能让我们感受到画作带来的不同情绪,其实这才是印象派大师艺术品中的精髓。我们并不需要孩子去背诵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不要急于让他立刻就精通配色技法,只要鼓励他顺着大师的视角去观察艺术作品,最终就会形成他对于美的深刻理解。

塑造创造性思维

我曾经做过一个经典之旅的线上课,通过4次课的时间,让孩子跟着百花圣母大教堂里的建筑师一起完成给大教堂设计最美穹顶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孩子成为学徒,要跟随建筑师一起完成对于大教堂穹顶设计的竞标,要跟他一起研究这样的设计需要怎样的砖块搭建才能让穹顶稳固,要跟着他一起思考穹顶上的画作如何让人感受到宗教的美和神圣……孩子在这样的一个项目里的学习和体验,是不分学科的,他并不会因为要考试而分门别类地学这些知识,他就是在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去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探索世界、创造美好的。我希望这样的美育过程能够让孩子真正形成一种艺术大师的思路和创造性思维。

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改变,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很多技法、技术可能很快就能用AI来替代,但是思考方式、创造力思维、独特的审美和表达,是AI代替不了的。

今天的孩子就是未来世界中美好的创造者。对孩子从小进行艺术鉴赏的培养,用艺术家的思路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能让他随时把自己的灵感表达出来、绘制出来、搭建出来。在生活中创造美,这才是更好的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