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苏作天工,根植吴中”,几百年来,吴中香山一带走出无数雕刻艺人,故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之说。钟锦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在苏作工艺中浸润近四十年,钟锦德对技艺和用材日趋了然于心,不仅在每一件明式家具设计与制作上追求独到匠心,更尝试将万象万物融于红木小件雕刻的方寸之间。

在兼收并蓄中找寻雕刻之路

1963年,钟锦德出生于素有“中国工艺雕刻之乡”之称的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明代,这里曾走出“香山帮”匠人的开创者、官至工部侍郎的匠人蒯祥。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时至今日,苏作工艺一直保持着精工细作的传统。男人做手艺、女人做刺绣,仍是苏州乡村常见的谋生方式。

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工艺美术出口创汇,国营苏州红木雕刻厂由于内部产能不足,把不少红木雕刻活儿发放到苏州周边乡下,由有手艺的匠人加工。钟锦德的家乡光福镇塘村村办雕刻厂即承接了很多代工业务。看着厂里红火的景象,高中毕业的钟锦德萌生了进厂学一门手艺的想法。可惜,厂方告诉他目前没有招徒计划,要他耐心等待。等待的时间漫长,钟锦德觉得不能荒废了时光,于是干起了泥瓦小工的活儿,还忙里偷闲地到村里的木匠家里去“看门道”。

三个月过去了,村办厂仍没传来消息。在塘村中学当校长的姐夫劝钟锦德不要再等了。正好塘村中学校办雕刻厂引进了几位胥口镇水桥村的师傅,其中有一位李兴根师傅,虽然才二十七八岁,但刀上功夫在方圆几十里已颇有盛名。一个下雪天,钟锦德跟随姐夫,拎着两瓶酒到李兴根师傅家里拜师,并郑重举行了拜师仪式。

钟锦德的苏作木雕之路,由此开始。他从最基础的修光工艺开始学起,每天反复地用刮刀修光木雕,使产品表面平整光滑,仅这一道简单工艺就练了半年时间。从修光、打磨到花板雕刻,钟锦德虚心学、刻苦练,手脑并用。有时没活儿做,别的学徒去玩耍,钟锦德则跑到塘村红木雕刻厂去做些加工活,树叶形果盘、粉盒以及香几等家具的配套牙板做得最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三年学徒期满时,钟锦德在众多同门中脱颖而出,被认为是基本功最扎实、悟性最高的青年手艺人。

1984年,21岁的钟锦德正式出师,马上面临似乎比学手艺更棘手的难题—没活儿做。于是,钟锦德决定前往镇湖,跟随专门为苏州红木雕刻厂加工苏式门狮的郁根龙师傅学习红木小件雕刻。其中木雕狮子最吸引他。从之前学的家具上的平面雕,转向做圆雕,难度一下子就提升了。“当时我的绘画水平不够,不会做立体画,只好先画四个面的图样。”钟锦德回忆道。他从“北京门狮”明信片中得到灵感,尝试设计出了第一件雕狮作品。他把作品拿到苏州红木雕刻厂,厂里给了他几块红木料让他照样加工。等第一批货验收成功后,工作人员又从边角料中找出几块木料让他再做五对狮子。钟锦德一边做一边摸索,产品逐渐获得了认可。

带着自己做的木雕狮子,钟锦德到光福红木雕刻厂去推销。厂长告诉他:“四月份广交会,你多做几个规格,我们去试试。”钟锦德按照比例放大做了好几件样品,结果上了广交会后,没想到产品深受外国人喜爱,厂里一下落成了30多万元的订单。订单多到消化不了,光福厂赶紧招了20个学生,由厂里30多岁的高水平师傅带着做。后来,以这套班子为基础,厂里组建了红木小件雕制车间,由钟锦德负责打样。这次经历,让钟锦德树立了信心,也对立体雕刻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1988年,钟锦德开始与生产仿古木雕的东山红木雕刻厂合作,做外发加工。钟锦德自己买好木料,产品做好后交给东山厂,这种外发加工模式一直持续到2000年左右东山厂倒闭。每天到了晚上,全村只有他家还传出敲敲打打的干活声。在不断的代工历练和自我摸索中,钟锦德的雕刻技艺得到很大提升。

20世纪90年代,钟锦德开始独立制作传统家具。他从做八仙桌起步,为了达到那种“老家具”的效果,他带尺子到园林里去量尺寸,一点一点地模仿,从太师椅、花架到清式家具,几乎把园林里的那些明清家具量了个遍。他还狠心花高价买了一个海鸥牌照相机,把能拍的细节全都拍下来,回到家里慢慢揣摩,照着样子做。

这一时期,紫檀材料大量进入国内。紫檀密度大,材质致密坚硬,油质感极强,细密的木质非常适于精细雕刻,能够彰显艺人的高超技艺。钟锦德尝试用紫檀来进行创作,一下子便扩展了视野。此后,他开始专注紫檀雕刻,逐渐确立了紫檀雕刻为主的红木雕刻之路。

做不被市场左右的“艺人”

1990年,稍有资金积累的钟锦德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光福仿古红木工艺厂,并在市中心的皮市街开了家木雕门市部。也就在此时,他真正开始直接面对客户,也真正了解了客户的真实需求。

钟锦德发现,木雕行业尤其是木雕产品处于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局面。他想用雕刻艺术来引导市场,以产品形式、题材、表现手法以及艺术境界来吸引消费者,做不为市场左右的“艺人”,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匠人”。

“在我心里,特别希望自己能够从一个手工艺人升华为艺术家。”钟锦德说。他也深知,要成为雕刻艺术家不是简单说说就能达到的,既要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又要有丰富的艺术表现。“要成为艺术家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以美的形式来予以展现。”就雕刻来说,要考虑如何将粗犷和细腻在同一作品中予以矛盾的展现,还要能够与材料的质地相结合,力求展现出材料的优点和特质。

1997年,正当其订单不断、生意红火时,钟锦德竟然自己“叫停”,拒绝了所有客户的订货,一撒手跑进苏州大学读起经济管理专业来。此后,从江苏省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到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只要与工艺美术与雕刻艺术有关的研修班,他几乎每年都要参加。

2009年9月,钟锦德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师从系主任、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教授研究雕塑创作。此后,他又师从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雕塑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访问学者。不断的研培和进修,让钟锦德对传统木雕和现代雕塑有了更准确的理解,作品也开始展现出一些当代艺术的特征。

钟锦德认为,在内涵上,红木雕刻除了具有艺术性外,还要传达人生哲理。但雕刻语言具有局限性,必须将心中所想外化于物,才能撑起审美的深度空间。同时,在时代性上,艺术应与时俱进,运用独特的当代艺术视角,捕捉和表现当下社会,创作具有当代风格的红木雕刻作品。他的代表作《圣洁》《零点》《丽人行》《佛心》等即是其创作理念的具体展现。

紫檀雕刻作品《圣洁》以传统的观音手执莲花为题材,以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隐去观音之像,左手轻托莲花,抬右手护莲,并以飘逸柔软的丝带作为支撑点,柔中带刚,衬托了莲花纯洁高贵的品质,一种追求纯洁心灵之美的意境油然而生。在另一件紫檀雕刻作品《零点》中,钟锦德充分运用材质的硬度、韧性、色泽、纹理、油性等特点,因材施艺地设计与制作,以紫檀雕刻圆雕技艺创作了充满强壮力量的手臂把AK-47步枪枪管折弯的造型,寓意希望新的一天来临之时,全世界没有战争和杀戮。作品《丽人行》则采用女性纤纤细手轻提枫叶小伞的设计造型,枫叶寓意坚毅,丽人有伞在手,便能在人生的风雨中感受到一份坦然和宁静。

而苏作红木雕刻若论典范,当属苏州瑞光塔出土的北宋真珠舍利宝幢。钟锦德创作出了紫檀雕刻作品《佛心》,以致敬真珠舍利宝幢。作品综合运用阴雕、阳雕、平面雕、浮雕、高浮雕、透雕、镂雕、立体圆雕等技艺,并结合古建筑营造方式、榫卯结构制作技艺等精心设计与制作。在纹饰设计上,雕刻有莲花纹、八宝纹、山石纹、水浪纹、祥云纹、如意纹等中国传统吉祥纹饰。整件作品气势宏伟、玲珑精透,呈现了一座令人惊叹的佛塔,其间所蕴含的精湛手工技艺,可谓极尽人工巧智。

以刻刀为笔,以红木为丹青。钟锦德从传统木雕创作的陈旧藩篱中突破出来,以传统技艺和艺术创新为基础,与时俱进,在固有技法上进行创新,逐渐形成了沉稳大气、适宜合度、天趣质朴的美学风格,也完成了从“匠人”到“艺人”的自我转身。

王永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