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创新菜已经是很多中高档餐厅的必修课。无论是高档餐饮、时髦的网红餐厅,还是旧貌换新颜的老字号,都在原料创新、口味突破、菜品呈现等方面争奇斗艳,也都各有所长,中式餐饮的创新之路已经越走越宽。

但是在三十几年前,创新菜还是一个很新颖的概念,大部分餐厅提供的都是传承下来的那些菜肴,虽然经典,可选择的却很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西餐逐渐在国内流行,大众对餐饮多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中国餐饮业同国际的交流日益频繁,也激活了行业求新求变的心态,“创新”逐渐成为各种行业会议的高频热词,也成为各大赛事的评审热点。然而,何为创新,在当时没有一定之规。什幺是好的菜品创新标准?众口难调。在此,就以一道创新菜“红酒里脊酥”的研发出品过程,追忆一下早期中餐创新的集体智慧和一代餐饮人承上启下的心血,也简要归纳一下中式菜品创新的几大经典原则。

时间回溯到2003年,时值第五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在取得金奖之后,又接到主办方通知:参加2004年的总决赛,主题就是以创新为原则。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非常兴奋的我跃跃欲试,立即发动身边的前辈资源一起准备。

首先,是定菜品。我从专注创新菜的第一天开始,就认为创新的基础是传统,这也是至今我依然深信不疑的观点,故决定选用一道传统菜肴作为创新的基础。经过反复考虑,最终选定了传统名菜——糖醋里脊。作为一款中国名菜,糖醋里脊广泛存在于豫菜、浙菜、鲁菜、川菜、淮扬菜、粤菜、闽菜等菜系,在大江南北均喜闻乐见。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一旦成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叫好叫座的效果。

当然,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一把双刃剑。传统的糖醋里脊,色泽红亮,外酥里嫩,口感和呈现效果根深蒂固地植入大众心中。要想创新,就需要对菜肴的口味、质感、色泽有全方面的提升。这就进入到创新的第二步,也是起决定因素的步骤,基于对食材的充分认知,探求最佳的口味和质感。

糖醋里脊肉片挂糊的做法,对油温烹炸有一定要求。且由于对肉片大小、挂糊薄厚、烹炸时间没有标准化的规定,最终成品差异会很大。最糟糕的时候,肉质不嫩、糊皮分层,严重影响口感。如何提升糖醋里脊的品质?还是从传统菜肴上入手。

清真菜中有一道传统的焦炒肉片,同糖醋里脊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将主料替换为牛肉,色泽更为红亮、里外均是酥脆,想必制作起来工序也更为复杂。为探究其秘密,我特地把制作清真菜的师傅请到单位进行辅导。师傅选材精细,牛通脊切成大片,浸泡、入底味、挂糊、油炸、定型、成熟、起酥、调味挂汁,一气呵成。我将师傅的每个步骤都详细记录下来,用料多少、油温多少、烹饪时长多久,不敢有一丝一毫马虎。

基于严格的步骤,用猪通脊复刻出来的产品,在质感成型和口感酥脆上不仅达到了菜肴本身的要求与特点,在色泽上还更为红润,让后期改色更为简单,可谓无心插柳。

基础有了,就到了创新的下一个重要工序,也是中西融合呈现的重点——外形加工。这道菜之所以叫红酒里脊酥,主要在于通过调味改色融入西方特色,提升菜品品质。在调汁的时候,首先通过加入番茄酱,降低酱油的饱和度,改为干红葡萄酒的玫瑰红色;进而用柠檬汁替代米醋,不仅再一次降低色度,而且用柠檬酸替代醋酸,散发出果香,配合红酒的质感;再加上白糖调制,最终炒至粘稠,一道色泽红润、味感清香的创新型“糖醋里脊”就完成了。

要想声名远播,“名”很重要。创新菜的一道额外工序,就是起一个好名字。两位行业大咖屈浩先生和大董先生欣然同意成为菜品的最终“品控官”。两位大师提出要在菜名上体现出菜品的质感和口感,也就是把“红酒”的色泽和“酥”的效果融入菜名,同时保留主料里脊,最终敲定了“红酒里脊酥”这个名字,既能一目了然,又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最终,这道融入多位前辈经验和我个人心血的创新菜,摘取了总决赛桂冠。

时隔多年,在创新引领时代的当下,该菜品依然具有先锋性和新颖性,可见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对食材的认知,对菜肴的质感、口感、色泽有充分的理解,再运用中西融合的手法加以改良。这是中华饮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赋能代代餐饮人一腔热忱、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根本所在。

红酒里脊酥

主料:通脊

调料:干红葡萄酒,柠檬,白糖,水淀粉,料酒,葱,姜,盐。

操作方法:

1.通脊去掉板筋,改刀成0.6公分粗、15公分长的条,用冷水浸泡出血水;

2.玉米淀粉加入水调成水粉糊;

3.肉条淹入味,沾干水粉糊,下入三成热油中炸定型,捞出;

4.油温六成热复炸至熟透,捞出;

5.油温三成热在浸炸至起酥后,再七成热高油温复炸捞出控油;

6.锅中加底油,放入葱姜水、红酒、白糖、盐、柠檬汁调好口味,勾淀粉粘稠后倒入炸好的里脊条翻炒均匀即可。口味特点:通体酥脆,色泽红亮,酸甜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