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田 图:本刊图片库

历史上的东方奢侈品
——中国制造

文:雨田 图:本刊图片库

翻开一卷古代欧亚大陆的地图,便会发现在人类早期几大文明中,华夏文明处在相对封闭又略为偏东的大陆上,这使得它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独立于世并一直延续自身的轨迹发展,经数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体系。

直至两千多年前,在大汉帝国的使者张骞打通中原与西域的通道后,华夏文明终于与欧亚大陆上的诸文明世界相连,由此开启了彼此之间两千多年的经贸、文化往来,中原大地丰富的物产随之远销欧陆各国。一些中国独有的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制作、华美的装饰曾引起那些遥远异国臣民一波又一波的竞逐,成为不同时期炙手可热奢侈品。

丝绸让罗马帝国为之沸腾

古罗马壁画中有许多身穿丝绸的人物形象

种桑、养蚕、缫丝、织布,勤劳的华夏先民据说在黄帝时代就发现了丝绸制作的奥秘,这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在中国与其他域外文明连通后,随着大量西传,它自身独特的质感让那些未曾得过的异邦人纷纷倾倒。相传,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日,凯撒大帝身穿一身紫色的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的剧场中,丝绸夺目的光芒、柔美飘逸的质感让他瞬间成为全场焦点,此后整个罗马的贵族们对这种东方的布料趋之若狂,他们争相购买,以彰显自己的高贵而时尚身份。

那时候,罗马的贵族们只知道这种神奇的布料来自于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他们幻想着那是个美好的国家,称之为赛里斯国,即为丝绸之国的意思。当丝绸经过漫长的商路到达罗马时,因商人层层加价,价格早已翻至与黄金同等的价格,但丝绸在罗马市面上依然供不应求,因为那时只有中国人掌握着丝绸制作的秘密。

罗马为了进口这种东方奢侈品,流失了大量的资金,因此罗马博物学家普利纽斯和哲学家塞内加都把丝绸看成国家衰败的象征。罗马元老院曾多次下令,禁止人们穿着丝绸服装,认为它是国家衰败、社会堕落、人心萎靡的象征。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禁令依然无法阻止罗马人对于穿着丝绸的狂热。后来,罗马人逐渐发现,丝绸的贸易掌握在与他们相邻的波斯人手中,自己的金子大部分流入了他们的囊中,为此,罗马人千方百计地想与东方的中国直接取得联系,却遭到了波斯人的各种阻拦,两者积怨颇深,后来的东罗马帝国还不惜与波斯爆发着名的丝绢之战。

无论是战争掠夺,还是商贸往来,丝绸可以说是中国最早输出国外、影响力最广的东方奢侈品——从东亚大陆出发,经无数个贸易据点的转手,最终达到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多条连接东西的通道,丝绸之路也因此而得名。

享誉全球的瓷器之国

东汉以后,中华乱世的到来使连通中原与西域的丝绸之路时断时续。至唐代时,随着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再次兴起,丝绸之路在唐军强有力的保护下再次顺畅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贸易通道也日益繁荣,唐代还在广州设置关门机构“市舶使院”。这一时期,除了丝织品作为外销上品的大宗,陶瓷逐渐成为新崛起的出口产品,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

土耳其国内所藏的元代青花瓷 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

唐 越窑青瓷四棱执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时的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瓷器、巩县窑三彩陶瓷等,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区。在上述国家和地区,无论是陆路和海上交通线上的港口遗址中都发现了数量庞大的唐代陶瓷,质量也很高。在当时的阿拉伯诸国,一些制作精美的中国瓷器备受贵族们的喜爱和珍视。一位出生于波斯湾港口城市席拉夫的商人苏莱曼称赞中国陶瓷用具“玻璃般的细腻,水晶一般明澈”。公元800年,中国瓷器作为向哈里发(皇帝)进贡的珍贵物品进入中东。其250年后的史学家穆罕默德巴哈克在史学文章中还特意提及此事:“20件官窑中国瓷器,包括碗、杯和小杯,这些在哈里发的宫中以前从未见到过,还有2000件其他瓷器。”可见中国瓷器在当时的弥足珍贵。

天宝十年(751)唐朝与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发生利益冲突,双方展开了交手,爆发了怛〔da达〕罗斯之战,唐朝军队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惨败,一些陶瓷匠人被阿拉伯人带走,阿拉伯人还获得不少“施有彩色和金子的容器”以及丝织品等战利品,所谓彩色容器可能就是唐三彩一类的陶器。值得一提的是,巩县窑精美绝伦的三彩器不仅深受中东诸国的青睐,还深深影响了波斯的彩陶制作,诞生了着名的波斯三彩。而唐代的陶瓷在风格上也大量吸收中东诸国的艺术风格,邢窑白瓷流行的执壶、兽头双龙尊等器形融合了西域特色的造型元素;长沙窑在装饰上采用贴塑彩绘的方式,融入了胡人、椰枣等西域符号……

唐代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海路往东强势影响了朝鲜半岛、日本诸国,朝鲜半岛在吸收唐代白瓷、青瓷、彩陶等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陶瓷艺术。而日本,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通过多次遣唐使的交流,带回大量唐代乐器、织物、金银器、玻璃器等,它们代表着唐代工艺的最高水平,被历代日本皇族视为国之珍宝,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奈良正仓院,成为大唐风范存世的绝响。时至今日,“唐”在日本仍然是高雅、高贵、高级的代名词。

宋元到明初则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进入宋朝后,随着南方的景德镇窑、建窑、德化窑、龙泉窑等窑系的崛起,中国陶瓷艺术更为多元化,各大窑系的瓷器通过海上通道大量输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尤其在当时的伊斯兰国家,中国的龙泉青瓷与景德镇的青花瓷备受皇宫贵族的珍视。龙泉窑青瓷在“南海一号”沉船、韩国海域的新安沉船均有大量出水,且器形硕大,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而景德镇在运用西亚的苏麻离青作为着色剂,创造出幽蓝的元青花,蓝与白的色彩碰撞被伊斯兰国家视为神圣而尊贵的符号。

至明初时,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土耳其贵族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盛。托普卡帕皇宫珍藏的龙泉青瓷有1350余件,大都是元代和明朝初期的产品。大多属器型巨大的盘、碗、瓶以及壶等。这些中国瓷器在奥斯曼人的生活中,始终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由于它们来自遥远的东方中国,险阻重重,加之瓷器易碎,能完好无损地进入皇宫者,身价自然不菲,它们被皇家视如拱璧。据托普卡帕皇宫档案记载,这些珍贵的中国瓷器并不是随便可使用的,而是专门用于苏丹登基、寿辰、大婚及其他重要庆典和大型宗教活动中。

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东传的陶瓷艺术进一步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其中尤以建窑的茶盏影响最深。宋时,中国禅僧大量赴日,他们带去了建盏以及深厚禅宗文化。中国禅宗的审美观让日本人倾倒膜拜,属于上流社会娱乐活动的贵族文化,直接影响着镰仓时代以后的思想、文化及艺术。而建盏成为“书院茶道”指定的唯一名贵茶碗,供人们鉴赏和收藏使用。到16世纪时,发展到一个茶碗可值倾城之价,武士集团甚至为争夺一个茶碗而发起战争。从日本留存至今的国宝数量来看,光是建窑一个窑口的瓷器,就占了日本国宝瓷器的近1/3,宋代的“中国制造”,俨然已成珍宝的代名词。

唐 木画紫檀棋局 正仓院

风靡欧洲的中国热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逐渐退出了远洋航行的探索,与此同时,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东方商品的需求日盛,由此触发了大海航时代的到来,欧洲遂跨过了中东在地理上的阻隔,直接与东方的中国取得贸易往来。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更为频繁、全面,在18世纪迎来了丝路贸易的高潮。

这一时期,除传统的瓷器、丝绸以外,漆器、银器、玉雕等各色精巧的中国工艺品也大量输出欧洲,成为欧洲各国君主们收藏和馈赠品中的上乘之品。从17世纪开始,法国发展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也逐渐成为欧洲的艺术中心,引领着欧陆时尚潮流。至18世纪,洛可可艺术在法国兴起,贵族们追求精致、繁复、纤巧、柔美的艺术风格,此时恰逢清朝的康雍乾盛世,中式风格受到法国贵族们的追捧,并迅速风靡欧洲,形成前所未有的“中国热”。那时的贵族们穿着中式的服装参加派对,并以追逐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时尚;他们模仿中国的建筑建设园林;家里的墙壁贴着中国的壁纸;陈设着中国的瓷器、工艺品,心中憧憬着东方那个神秘而美妙国度。

自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乾隆皇帝于1757年颁布“一口通商”政策后,广州遂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中心,以十三行为代表的商馆区,成为外销艺术品的集散地,据记载,1822年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各类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和制作,其中尤以广彩、粤绣、漆器、银器、牙雕、外销折扇等最为兴盛。

广彩

广彩,又名广州织金彩瓷,它在风格上表现出中西文化融合的大成,以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着称。早期销往欧洲的广彩都被上层社会和皇室所拥有,欧洲贵族不仅热衷在家中陈设光彩瓷器,还喜欢专门定制广彩餐具。广彩在纹饰上常常周身布饰,多描绘中国花鸟、人物、庭院故事等题材,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的好奇心,同时也有一类徽章纹饰的广彩瓷,是由欧洲的大家族、机构和城堡等特别定制,故广彩又被称为世界官窑。

刺绣

刺绣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工艺,清朝随着中西方贸易的繁盛而大量销往欧洲,中国刺绣里精美的纹样、艳丽的色彩、丰富的寓意使欧洲贵族以身披中国刺绣服饰为荣,其时,欧洲商人还专门从广州定制制作精美的披肩、绣屏等刺绣制品。

漆器

这是法国画家布歇的油画作品,他根据当时中国外销艺术品上的图案,描绘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中国,尽管画面的人物形象与真实的中国相去甚远,但其满满的“中国情调”依旧让他的画作很快被抢购一空

贝里尼名作《诸神之宴》中,三件中国青花瓷被安排在显眼位置,足见中国瓷器在当时欧洲的地位

18世纪30年代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大量中国漆器贩运于欧洲,同时也往日本运去包括“广作”在内的中国漆器。直到18世纪末期以后,在国内局势不稳,国外化学漆兴起,审美趣味改变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广作”漆器才逐渐退出了国际奢侈品市场。

广雕

广雕主要包括牙雕、玉雕、木雕,称为“三雕”,此外,清代时的广州贝雕也兴盛一时,这些雕工精细、独具东方特色的工艺品是当时欧洲的高端日用品、陈设品,诸如牙雕国际象棋、紫檀木雕明信片等,成为装点贵族日常不可或缺的元素。

银器

外销银器的生产制作在清代的广州盛极一时,由于广州工匠生产的银器工艺精湛、效率非凡、价格低廉,深得有使用和收藏银器为传统的西方人的喜好,他们往往通过行商或自行向银器铺订购银器。在西方银器被作为财富的象征,是上层阶级炫富的资本。

外销扇

广州外销扇是一种集合多种精细工艺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十八十九世纪,广州外销扇风靡欧美,身着华丽晚礼服的宫廷贵妇都竞相以手执一柄小巧精致,极具东方情趣的扇子为时尚。这些专供外销的扇子与中国传统扇有着明显区别,它们色彩艳丽,纹饰华美,材质多样。

外销壁纸

中国外销壁纸于16世纪中叶由西班牙、荷兰的商人从广州购买后经澳门运往欧洲出售。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热衷于采用中国手绘壁纸装饰墙壁,且需求量巨大,广州十三行的外销壁纸也因此繁盛一时。中国外销壁纸大多数是成套的,题材以花鸟、风景、人物、节庆等题材为主,画面描绘细致、写实,再现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同时又极具东方情趣,加深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甚受英、法贵族的欢迎。

在布歇的画中,中国的屏风、瓷器、折扇都是欧洲贵族家中高贵的陈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在经过多年的工商资本累积后,迅速迈入近代化,工业革命到来后,欧洲的文化、科技实力迅速崛起。而中国则依然在闭关锁国中做着“太平盛世”的迷梦,独传千年的陶瓷制作技术也被西方所掌握,并迅速被超越。鸦片战争后,欧洲凭借着巨大的经济、科技优势向全球强势输出西方文化。中国则江河日下,西风东渐,近代中国也进入了动荡期,那些中国奢侈品也大多风光不再,制作技艺一度式微,如今唯有从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追思当年的辉煌。所幸,随着当今中国的再次崛起,古老的工艺已重回国人的视野,必将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