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斯奋

文化自信,首先要敬历史。

在人类农业文明的数千年问,中华文明作为无可争议高峰,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直到近代以来,欧洲凭借工业革命的成功率先敲开现代守会的大门,异军突起成为全球文明的制高点和领头羊。于是,西风东渐,近代中国开始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看齐。从命绘发展的层面来讲,有其历史的必然和必要。但在民族大自省、大革新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因为痛感自身的政治、经济、军事落后,发展出对自身文化的自卑甚至否定。而妄自菲薄的结果,是对自身的文化传统失去客观全面的认识,对自身文化的博大精深视而不见甚至弃如敝展。这无疑是重大的偏颇和失误。

从质史的宏观角度看,西方文明逐步大规模、整体肥地超越中国,也不过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四百多年的事,历史上更长的时间是我们领先于西方,所以,从人类发展的大势来看,中国今天的复兴,只不过是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因此,我们今天谈文化自信,其中很重要的,也必须包括又司自身五千多年累积下来的文明成果的自信。

在充分认识和重新把握中国优秀文化了专统的必要肥断;,如何回归,或者回归什幺,则成为关键所宅。在我看来,当务之急是要重新建立起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

无疑,一个民族审美理想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不。其最高标准则是由掌握文化的群体对文化成果加以整理、猜炎蔽和升华,从而制定出来的。在中国古代,文化代表就是士大夫文人,他们占据着文化的制高点,也自然掌有主流审美的话语权。他们不仅引领着社会的审美风尚,甚至对宫廷艺术也起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中国正因为士大夫这个斗青殊阶层的存在,与雅文化相对应的“俗”便受到了严厉的贬斥和禁制,这种“俗”大体问分为两种“气”:一是艺术中的匠气,一是江湖气。

古时的文人对艺术品划分得很清楚,他们认为艺术品是一种精神的创造,不同于物质生产,其不朽价值在于独特的个性,在于不可复制。这与匠人的制作是不同的,后者讲究师徒、父子问的技术传承,制作也受制于雇主的意志和买家的喜好,不能任凭自身的文化个性和审美追求从事创作。结果匠人只能在技术专精上下功夫,无论艺术表达的自由度,还是艺术的独创性,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和束缚。因而古代文人把那些陈陈相因、缺乏艺术个性的作品贬其为“匠气”。自然也无法与主张个人情感表达,讲究独斗创造的文人画等艺术相媲美。

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对江湖气也是持严厉的排斥态度。这目封石讨的江湖气是一种自发、无序、无主流审美标准的状态。一些并无真正文化、艺术修养之徒,以各种名目噱头、哗众取宠的形式欺世盗名,像如今的书法界,各类身怀“绝技”“手法”的“书法家”层出不穷,其所谓“作品”,空洞、粗鄙、丑陋,毫无美感可言。

古代因为文人士大夫的存在,上述两种“气”一直受到主流审美的严厉禁制。但近代以来,随着士大夫阶层没落和瓦解,新的高雅文化守护阶层尚未形成,匠气、江湖气便大行其道,行业乱象重生,以致人们无法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品作出清晰、客观的评判。

所以,中国要重拾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就大力提倡我们传统的雅文化审美标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讲的重拾标准,并非提倡复古摹古,照搬过去,而是一方面要守住以中庸之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一方面应顺辛绘历史的发展方向,变革创新,建立起一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评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