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笔写这篇卷首语时,刚好看到北京某个空间发来一封电邮,推荐某位美国艺术家,扫一眼过去后,突然发现,全世界的白色风潮真是锐不可挡啊……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圈内人都在议论被白色风潮攻入的苏富比秋拍。尽管黑白灰是当代艺术主要的视觉审美,但是如此这幺大一统的世界白茫茫还是少见。自从罗伯特·莱曼的全白无题画在苏富比被估价1.2亿之后,苏富比方面表示,“动人的白色”在藏家中“正在变得流行”。而已故的中国台湾画家林寿宇也是以白色油画,在赵无极、常玉之后成为亚洲冉冉升起的拍场新星。就连这期封面我们采用的封塔纳,也是白色上突然留下锋利的刀痕……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极简主义终于归为白色的世界。出挑

大多数人印象里,艺术本该用丰富的色彩来引诱世人的感官神经。其实不然,纵观艺术发展史,从古典时期、浪漫主义、到写实风格,再到后现代主义,白色风潮似乎在每一时期都留有痕迹,而且就是处于轮回的发展趋势。再横观某一特定历史年代,无论是美术、设计、建筑、还是音乐、文学、电影,当某一艺术类别开始崇拜白色,其态势便将迅速蔓延至他类,最终风行于艺术整体。

有时候会想白色为什幺这样在架上绘画里凶猛蔓延,是不是也在对应新媒体艺术里的五光十色?新媒体艺术以总体艺术的形式出现,极尽炫目能事,调动一切可以刺激认知的感官,霸占视觉之外,已经对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开始攻城掠地。在如此多色相诱惑里,白色正好是那一点“空”。它是最单纯的色彩,也是最复杂的色彩,因而具备一种强大而包容的能量,正好可以安放在现代生活里流转的焦灼的灵魂。当年我的美学课老师曾经告诉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都是对彼此的最大礼赞。

只是极简到今天,已经极简到可以拍卖的作品只是一个“观念”。不管是新星还是噱头,至少作为一个转折点,可以在历史中留下一个印记。只是这些离我们的真实生活仿佛还有些遥远。应该感谢日本的艺术大师、美学家柳宗悦让我们在艺术的观赏性之外重新发现“日用之美”。他认为美并非超脱了实用价值才具有美感,而实实在在的用也蕴藏高度美感。柳宗悦极力要说明的是,“美不应该是一种由视觉引发的感官判断,而应该是与人的生活相契合的谐调”。所以古代的高定铜镜,到今日的漆艺生活,再到由东方哲学思想为日常的熏香仪轨归纳出来的香道,都是一个将艺术价值融于日用之美的过程。在今天而言,都是被建构的全新感官世界。

所以在自己的收藏观念里,即使是老器,更在意一些有个性的作品,也许不是官窑,甚至器型失准,但更在意的是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以及在意其中的独立思想和自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