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奂

风流

魏晋开创的哲学、文学、美学之风对后世无疑产生巨大影响,无论书法、丈人画,乃至中国现代艺术,都能生生不息于这股文化源泉。历代名家都会从魏晋风骨中汲取创作之灵感。其飘逸、浪漫、柔美、如行云流水的美学一直延续在华夏文明的血脉中。

《高逸图》唐孙位

魏晋竹林七贤遁入山林的隐逸事迹让后世文人向往膜拜,而描绘竹林七贤的人物画历代不胜枚举。《高逸图》是其中最为着名的艺术史经典。此画在风格上继承了东晋顾恺之“劲紧连绵如吐丝”的行云流水的风格,但更为成熟。线条的变化更丰富,人物造型刻画更细腻。《高逸图》有宋徽宗瘦金体题签“孙位高逸图”,着录于宋微宗的《宣和画谱》里,画上钤印“宣和七玺”。后来,递藏宋内府、清梁清标、清内府,现藏上海博物馆。

而画家孙位是唐末随僖宗皇帝入蜀的画家,性情疏野,襟抱超然,虽好饮酒,但从未沉醉过。他经常与禅、僧、士往还,是一位很具有气节和隐逸旷达思想情怀的画家。豪贵相请,礼有少慢,即使赠送千金,也很难留下一笔,故唯一存世《高逸图》残卷,尚能感受到他高逸的笔墨与高洁的情操。

神龙本《兰亭序》唐冯素摹本

在中国书法史上,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备受追捧,《兰亭序》拓本民间广为流传。而真迹据传在唐时流入李世民之手,贞观十年(636),唐太宗命摹工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真迹自唐代销声匿迹后,又不断出现多种刻帖本、摹本,数目达数百种。清代乾隆年间专门从民间征集各版本《兰亭序》入宫。唐神龙本《兰亭序》,位列清宫旧藏的《兰亭序》之一,因该帖首部有唐中宗神龙年号“神龙”二字的左半印而得名。元朝郭天赐跋中称“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从此被认为是冯承素摹本。近代启功先生称此本“笔法浓纤得体,流美甜润,迥非其他诸本所能及”。他认为:“此本最见神采,且于原迹中墨色浓淡不同处,亦忠实摹出,在今日所存种种《兰亭序》中,应推为最善之本”。

《兰亭修禊图》明文徵明

东晋王羲之“兰亭修禊”是广为流传的佳话,而《兰亭修禊图》是明代画家文徵明创作的一幅金笺设色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景象。图绘崇山峻岭,文士或坐或卧,曲水流觞,轮番赋诗。他们即兴而作的诗篇编成诗集,而王羲之为其作序,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由此,文人雅士饮酒赋诗、议论学问的聚会被称之为“修禊”,又为“雅集”,并得到世代传承,在历代绘画中均有此题材名作。

《云中君与大司命》现代傅抱石

《云中君和大司命》是国画大师傅抱石于1954年创作的一幅作品,画面中,男神女神都驾驭着龙车从云雾中翩翩而来,令观者充分体会出两位人物仙气十足。傅抱石大片渲染出混沌的墨气,制造出一种神秘幻化的效果,风雨的物象衬托出云中君仙人特质,幻化出“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动感仙境。

傅抱石的绘画作品可谓山水之潇洒,人物之飘逸,充满浪漫主义风格。他笔下人物、山水“仙气十足”,人物造型精准,线条流畅,颇具魏晋飘逸、细腻的风格。从傅抱石的画中常能感受到有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的韵味。

《竹径》当代王冬龄

这是书法艺术家王冬龄以竹子做成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作者以其极具特色的乱书书写历代诗文并与竹子结合,构成的一条小径,将观众带入一系列记忆和历史、环境和场地、媒材和符号、图像和装置的穿透。

在魏晋文化中,竹林七贤在乱世中隐逸山林,深得后世推崇,《兰亭序》随即把“茂林修竹”定格为文人雅集的必要场景。竹与写作、书法、音乐、绘画于是融为一体,同时存在于作品的内部和外部,既是创作的场景又是描写的内容。从王冬龄的《竹径》中,依然可以看到魏晋名士的狂放与不羁。

《桃花源》当代徐冰装置艺术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是当代艺术家徐冰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以陶渊明的“桃花源”为创作原型,映射出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反思。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该作品以“桃花源的理想定要实现”为主题于2016年在北京展出,作品主体采用总重量超过60吨的中国山石,环绕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一片草域创造出长达100米的装置。以中国山石和陶瓷为主要的创作媒材,数组山石分别来自中国几个不同的地区,带有当地的人文地理特色,其特色恰好对位(或反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型风格,揭示出中国山水画内在美感的来源。在这些经过千寻万觅的扁平形状山石中,艺术家有意制造出介于二维绘画与现实之间的“二维半”效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一步探讨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并在其中寄寓自己的一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