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

近些年好评如潮的西岸艺博会,今年无论从体量、级别、专业性,还是国际化的角度看,都是在线的。75%的画廊返场率、60%的国际画廊、半成的巴塞尔一线画廊重合率,西岸博览会已成为这些国际画廊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首选登陆地之一,也足见上海这个市场的强大吸附力。

和往年相比,严格的防疫要求似乎没有阻挡藏家的热情,人们忙碌地往来于各个展位,交流信息,更加迫切地想要在博览会上有所收获。在近两年疫情中国际活动与实际交流的减少趋势下,今年西岸艺博会的表现确实提振了市场的信心。除了人气、购买力,今年艺博会上依然有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的趋势与新现象。

青年艺术家价格系数飙升

今年展会整体作品价格区间跟往年差不多,不过因为疫情原因,很多国外大画廊没有自己来,或者是叫代理,所以以往那种天价大作品并不太多,展会大部分也都还是熟面孔。我们发现现在的画廊好像越来越谨慎了,没有一定市场基础的艺术家,他们会不带或者少带,反而会在有限的这些艺术家里尽可能地去做文章,总的来看现在市场还是有点保守的,但这也分好的画廊和不好的画廊。

青年艺术家的价格非常疯狂,系数飙升得太厉害,这是笔者今年看西岸艺博会最大的感受,完全可以用“当红炸子鸡”来形容,但某些艺术家真的有点飘了,价格系数水分比较大,完全是市场和藏家在烘托。

现在国内很多尘埃落定的艺术家价格已经很透明化了,没有太多可操作的空间,年轻艺术家一切皆有可能,但被拔苗助长式的炒高价是很危险的。尤其是某些画廊代理的艺术家感觉像杀鸡取卵似的:卖得好就鼓励他画大画,往商业方向去画,比如这个艺术家往常一年只生产10张画,就透支到他画30张;本来他不适合画大画,就非要他画,如此以往可能过几年这个艺术家就被过度透支,变得没有生命力了。

如果持续地被炒高价,市场还没有真正认可或者只有那几个藏家认可的话,后劲不足,价格也是会跌的。

年轻藏家审美靠谱

我们常说藏家一般会挑着买,其实好卖的艺术家也会挑着卖。比如笔者的一个朋友是由胶囊画廊代理的,他今年很多作品藏家都得排队买,这时候画廊也会在众多藏家里面挑一个好的藏家去交易。

而藏家也是很聪明的,他们买东西都很会慧眼识珠。今年现场也感受到了藏家群体有很大的变化,有更多年轻的力量注入这个市场,他们对年轻艺术家有更强烈的偏好。

如今,年轻一代的藏家正在成为艺术市场众多的新主力。根据麦克安德鲁撰写的2021年度《巴塞尔艺术市场报告》,在一份面向全球10 个主要市场2569名高净值藏家的调查中,千禧一代(1983-2000年间出生)藏家成为2020 年的消费主力军,中位数为22.8万美元,30% 的人花费超过100万美元。

这群以“85后”和“90后”为主的年轻藏家品位超好、眼光新锐、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他们的审美完全秒杀了很多国内的艺术家和买家,反而那种花几百万元上千万元买东西的,不一定有多懂。这些人多从事金融、IT 或高新产业,普遍拥有较好的教育背景,不少人有海外生活或留学经历,对艺术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高于一般人。最重要的是他们一般因“赏”而“藏”,相信这一代藏家群体强大后,艺术收藏市场的审美都会提高。

海外年轻艺术家成爆点

在今年的西岸艺博会上,不仅是往年经常出现的重要的国际艺术家受到追捧,一大批年轻的国外包括日韩的艺术家开始在博览会上展露头角,且在销售上大获成功。比如Xavier Hufkens画廊带来美国年轻艺术家塞尔·戈麦斯个展,作品价格8万-10多万美元,已全部售罄。白石画廊带来的小松美羽,是近两三年来非常受欢迎的日本年轻艺术家,生于1984年。不仅是此次西岸艺博会带来的艺术家个展全部售罄,在以往画廊呈现的个展项目,或者博览会上展出的作品,基本全部卖完。

作为西岸艺博会的长情观众,会发现近几年国外很多优质的中小型画廊很愿意带他们的年轻艺术家来中国,这边的买家也很买账,尤其是年轻藏家。观察这些艺术家,大部分都出生于1980年甚至1990年之后,作品价格相对较低,普遍在10 多万元至几十万元,少部分艺术家大尺幅的作品可能达到百万元,作品价格水分极低,作品品质有保证,市场也比较良性。

海外年轻艺术家也是未来市场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画廊的“配货”现象普遍

现场也收到很多藏家的反馈:现在心仪的作品越来越难买到了,要幺已经被哄抬得很高,要幺就要排队等。

为什幺藏家会说买作品难?因为现在大家喜欢的好些艺术家,画廊都得“配货”。

“配货”一词我们常在奢侈品界听说,比如你想要某个限量版,你得先在这个品牌有购买记录,并且达到一定额度,才有机会去买这个限量版。但画廊的“配货”却有点不同。比如说某个画廊,手头上代理了明星艺术家,同时也代理了一些不是很好卖的艺术家,或者说是一些艺术家不太好卖的作品,当你想买那个明星艺术家抢手作品的时候,你就得“配货”——想买这张画可以,同时你得把其他的作品一起买走。这样你才可以买到你想要的那张作品。

据藏家反馈,“配货”已经是业界很常见的现象了,并不单指某一场艺博会。更令藏家头疼的是,画廊并不会提前告知你配额,都是看谁最后配货配的额度高。举个例子,同时有3个藏家想买某个艺术家的作品(作品单价是5万美元),一个藏家配货30万美元,一个藏家配货50万美元,另一个配货60万美元,最后拿走这件5万美元作品的就是最高配额的藏家。意思是就算“配货”也不一定能买到自己心仪的作品。

回看这个走过了九年的上海本土艺博会,不难发现其总体布局的调整之处。在一片数字欢腾的背后,或许我们还应该有一些真正的思考:一些西方当代艺术“新宠”迅速登陆背后,不难看见资本的炒作之手;而与西方艺术家同场竞技的重要的中国艺术家,不仅在整体作品数量上相对较少,在作品的价格以及整体成交情况上也有明显的不足;潮流艺术受到盲目追捧的背后,到底是喜还是忧?

(编辑/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