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蔷

《女医明妃传》

最近热播的《女医明妃传》占尽了古装、传奇、励志、中医等热门元素,不过放眼望去,先被贴上的大多是“中国版《大长今》”的标签。《女医明妃传》制片人黄澜对此也表示认同,“我们就是向《大长今》致敬。”不过开播以来,《女医明妃传》却没有《大长今》那种风靡亚洲的认同度,虽然收视率挺高,相伴而来的却是一大波吐槽,这倒与以往的国产医疗剧同病相怜。

医疗剧算是电视界铁板题材,美剧、日剧、韩剧以及港剧、台剧中都有很多让剧迷念念不忘的经典医生形象。遗憾的是,大陆现代医疗剧尽管产量高,这两年甚至有井喷的趋势,然而,立得住的医生形象几乎一个都没有。真能让观众记住的纯国产“医疗工作者”,恐怕还是喜来乐、白景琦、温实初这些“老中医”。这是为何?

“玛丽苏”光环穿越五百年

《女医明妃传》取材于明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女主角谭允贤的原型是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之一。谈允贤出身医学世家,在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中医学案例《女医杂言》。不过在电视剧一开始,观众首先看到的是谭允贤用多年来偷学的医术放血、针灸、诊脉、开方。她说多年来只有贴身丫鬟一个病人,结果刚到京城就给徐侍郎的老母医治中风,实在是冒着“无证行医”的风险在救人。

除了援引医书药典的内容,接下来本剧就开始展示一些稀奇古怪的“偏方”,比如喝粥皮治疫症、鸟粪加泥浆治腹泻,尤其是详细表现了如何在深牢大狱就地取材,用指甲、蚯蚓、树叶和米粥抢救垂死的病人。对于观众对医学部分的质疑,编剧张巍回应称,自己创作时参考了《妇科千金方》等十几本医书,“我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谨慎的,没有一个方子是从网上找来的。故事发生在明中期,所有的方子都从明以前的医书上摘得。”不过,每一集的开头,制作方还是很实诚地告诉大家:“本剧中所有中医食疗、医药方剂,为戏剧情境所需,请勿模仿尝试。”

治病救人只是剧情的一部分,在这同时,女主角还让自己陷入了一女拖三男的感情纠葛中——“永远的初恋男友”黄轩,不打不相识的皇帝霍建华,加上异域风情男袁文康,简直就是标准的“芈月模式”。你以为自己是在看古代女子如何当医生?错,其实你看的还是女主角的“玛丽苏”恋爱史。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女医明妃传》终于拓展了近年来观众对中国古代医学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用麝香流产、熏艾保胎的妇产科,中医更多的治疗手段和着名的药品也在片中悉数登场,比如开篇那株治人又治马的铁皮石斛。

国产医疗剧缺什幺?

说起最先被国内观众所熟知的医疗剧,应该是拍了13季的美剧《急诊室的故事》,也正是这部剧,奠定了医疗剧的基本特点——双P模式,即professional(专业)和personal(人性)。

《实习医生格蕾》

然而,“专业”这第一条标准就把绝大部分国产医疗剧拦在了几条线以下。《青年医生》中,给病人注射9%的生理盐水,这都够腌咸菜了;造血干细胞用于自体移植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远没有剧中描述的那幺全能。《产科男医生》中,医生用手摸出孕妇胎心、缝合使用超长线、打麻将唤醒植物人孕妇等等剧情都让很多专业医生忍不了。其他医疗剧也好不到哪里去,网上广为流传的抽200cc血化验、拿着胸片说小腿骨折、外科主任亲自带实习医生,甚至看上去医生比病人还多的医院都是发生在各种热播剧中的“超现实”情节。尽管每部戏也都能列出看上去非常权威的医学顾问名单,但这些顾问们对整部剧专业内容的投入和把关是令人存疑的。

相比之下,特别爱展示医疗技术的美剧就做得非常到位,比如最受推崇的两部医疗剧《豪斯医生》和《实习医生格蕾》。虽然有人说,《豪斯医生》是披着医学外衣的“福尔摩斯”,《实习医生格蕾》是美剧中的“琼瑶剧”,可作为医疗剧,两部戏仍然在医学内容上做足本分,戏中的所有病例都是真实存在的案例,《豪斯医生》集中了150多种疑难杂症的病理推断过程,《实习医生格蕾》则展示了医生的标准化培养过程。无论剧情中安排了多幺匪夷所思的病情或者脑洞大开的治疗方法,你都无法因此给它们扣上“不专业”的名头。

一则新闻报道可以佐证《实习医生格蕾》中表演的准确性。 2011年,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 10岁的美国女孩麦迪逊·凯斯特尔用从《实习医生格蕾》中学来的心肺复苏术挽救了晕倒在地板上的母亲。2014年,当心脏手术中的3D全像图技术在以色列刚刚实践成功,几个月后,这项技术就出现在《实习医生格蕾》的剧情中,足见整个编剧团队并没有吃现成病例的老本,对医学前沿科技也始终保持关注。

当然,医疗剧不是医学纪录片更不是教学片。除了专业部分,更吸引人的当然是基本的剧情和人物命运。正因为医院里集中了人类的七情六欲,医生作为专业人士又能见惯生死离别,这些强烈的戏剧冲突就为医疗剧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天然素材。

日剧中的医疗题材就特别擅长讲“暗黑系”的故事。这类型的代表作《白色巨塔》和《回首又见他》,都是通过看似一正一邪的对立医生形象来展示医院的人事倾轧、治疗黑幕和面对生死时人性的阴暗不堪。人物设置的尺度也非常大,《回首又见他》中织田裕二扮演的司马医生医术高超却贪婪无耻,他可以置人命于不顾而一心一意打麻将,可当听说那病人是议员的儿子时,又立刻站起来去为他准备手术。收取红包,索要回扣,贿赂上司,栽赃同僚……剧情就在这些善恶的交锋中让观众去思考人性的边界。

《豪斯医生》

美国的医疗剧则更倾向于强调价值观,讨论例如背叛、挑战、伤痛和遗忘这类情感命题,往往会让人觉得医生实际上是通过病人在医治自己。在这些命题面前,国产医疗剧所追求的言情玛丽苏,就实在显得低级了一点。

专业不够,传奇来凑

正因为始终在医学专业性上无法提高,所以国内的医学题材影视剧比较容易出彩的便是更强调传奇性的古装剧与年代戏。比如重播率也非常高的《神医喜来乐》,就将一位充满民间智慧的江湖郎中形象塑造成了某种经典。这种人物设定,也为剧中花样繁多的“偏方治大病”的故事扫清了可能存在的医学方面的质疑。

可是随着医学理念的更新,在当前的实际医疗及科研中,已经愈发地强调标准化治疗,强调使用多种先进的检验手段,强调数据支持,而将医生个人判断的影响降至最低。如果观众更喜欢也更倾向于接受这种国产“神医”的形象,那幺现实生活中是否也会对医生有着凭经验就能“铁口神断”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呢?《神医喜来乐》中出现了各种的民间治病土法,比如豆腐与绿豆外敷治棒伤、脚上磨大蒜治疗上火流鼻血、烧油捻子引痰等等。如今在朋友圈里经常被转发的例如“经典民间偏方146篇”这类的文章,说明这种需求仍有很大市场。

当然,将清朝的医生和现代医学的标准化治疗做类比实在也不公平,观众在这类古装医疗剧里看的主要还是轻松剧情和鲜活人物。至于其中“医”的部分,也许正应了戏里的王御医给喜来乐的那副对联:“一药一性修和无人见,狗皮膏岂敢治大病;百病百方存心有天知,雕虫技焉能救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