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大城小事

走出孩子难带的误区

从前,孩子多家长少,整体贫困,用一根绳把孩子拴在桌脚,一天就过去了;现在,孩子少家长多,条件改善,四五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依然抱怨“太难带了”。这是为什幺?

育儿理念有差异

纸尿裤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既解放了幼儿(增加幼儿睡眠时间、舒适感),也解放了家长(减轻换洗尿布的负担),但下面这段对话,在中国的家庭中也很常见,妈妈:“纸尿裤方便,洗晒尿布太费事。”长辈:“纸尿裤不透气、又费钱,还是用布尿布好。”不夸张地说,中国的老人对传统尿布有近乎偏执的热爱。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婴儿的纸尿裤使用率也在逐渐提高,但依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相关报道,即使把统计口径放在我国的城市,国内婴幼儿纸尿裤的使用率依然不足50%。

支持传统尿布的理由无外乎两点,透气性好、省钱。透气性的问题,纸尿裤已经做得很好,只要配合使用护臀霜,就不会出现所谓“红屁股”的现象,而且由于纸尿裤会吸收绝大多数液体,利于局部清爽,还能预防尿布疹的出现,但即使把种种优点说清,“省钱”这点倒真让人无可奈何。在某育儿论坛上,一位年轻妈妈抱怨“老人家是不是都很喜欢给宝宝用尿布?我生我家小宝时,我婆婆跟我妈两个人就拿了好多尿布来家里,说用这个最好,我用了两天累死了,尿一次就要换而且还会把宝宝屁股弄的湿哒哒的”,下面有不少感同身受的人回复“我家婆婆也不肯用纸尿裤,节俭得要命”。

尿不湿

传统尿布

使用传统尿布导致育儿效率低下。其一,洗尿布的工作量巨大,而且有些老人还不愿意用洗衣机,心里想的是“我手搓一搓就行”,结果一搓半个小时就过去了;其二,在夜里给孩子使用传统尿布更可怕,只要尿湿就要换,一换就会哭醒,然后你就别想睡一个好觉了。用这种方式带孩子,不累可能吗?

婴儿带

婴儿座椅

育婴设备未普及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中,白天由2~4个老人(甚至还要雇保姆)在家带孩子,晚上孩子父母下班后也要加入,一天到晚这幺多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种现象可能真是中国独有。然而,在“老人和年轻人各自精彩”的欧美,除了有高度发达的托儿所系统,一对年轻夫妻带多个孩子也很常见:孩子的妈妈一边背着(用婴儿背带)一个小婴儿,一边拿着吸尘器打扫卫生,家里还有两个三五岁的小孩在客厅里玩耍(用婴儿围栏),而仅仅是婴儿背带和婴儿围栏这两样最常见的育婴用品,在中国都还远远没有普及。

吃饭是更让中国家长头疼的问题,常常可以看见一个大人抱孩子,另一个大人给孩子喂饭的情况,甚至还要满屋子追着跑,一顿饭吃下来,大人精疲力尽,孩子哭得惊天动地,就像是一场战役。实际上,最科学的方式,并不是家长追逐孩子,“逼迫”孩子吃饭,而是用有安全带的儿童餐椅把孩子固定住,围上围兜让他自己吃。

除了家庭里现代育婴设备普及率不高,整个社会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很多妈妈吐槽,即使出门前做足了准备,在外还是无法避免状况频出。比如,不少公共场所能配吸烟室,却找不着母婴室,但在很多国家,这方面做得都比较到位。以日本来说,可以在厕所里的自动贩卖机上买到尿不湿,城市里有各种无障碍通行的设施,公共场所一定会有母婴室。

认识误区是主因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孩子难带”,不仅是因为带得太细致,也是很多低效甚至错误方法使用太多的缘故。

吃喝:中国家长认为任何买来的辅食、饮料都不安全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对于足月的健康宝宝,满6个月后可以开始添加辅食(6个月之间,要坚持纯母乳喂养)。在孩子可以吃辅食之后,中国家长们的用武之地终于来了,各种折腾,而对从外面买来的成品、半成品辅食则非常抗拒,他们认为,给孩子们吃这些包装食品,如同“虐童”。

首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就曾对媒体说“婴儿当然可以食用购买的辅食”,美国儿科医生也建议没有充足时间的家庭“可以直接买婴儿食品,营养成分并没有差异”。但是,中国的家长们还是不相信,有一篇传播很广的文章介绍“日本妈妈从来不买外面的辅食,都是自己做”,但据一位长期在日本生活的网友介绍,“日本妈妈往往是一个人做家务带孩子,老公不到晚上八九点不着家,一个人怎幺来得及搞这些?她们在外面给小孩买的成品、半成品食物非常多,比如铝箔袋装的拌饭,只需要拿热水把袋子泡热,倒在米饭上,孩子的中饭就好了。一岁以内的孩子更简单,各种现成米粉,包装打开冲水就行。”

再来看“喝”的问题。小孩子都不喜欢吃水果,但中国家长往往一定要让他们把水果吃下去,比如削了一个苹果,吃完可能要耗费两个小时,大人、小孩都折腾得精疲力尽。实际上,对于1岁以上的儿童,完全可以喝果汁,但是中国家长又认为果汁会损失营养而且不可信。在美国,儿童是最大的果汁消费人群,而这些果汁都不是家里现榨的,而是包装好的成品。美国儿科学会(AAP)甚至因为美国儿童饮用果汁过量,建议每日剂量应控制在110~170克(1~6岁)。

可能有人会说,中国家长不敢买市场上的成品辅食、果汁,是因为对国内的食品安全没有信心,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一方面,中国家长不信赖国产尿不湿,所以国外同类产品的代购业务就很火热,但是国际品牌的儿童辅食产品却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很多搬到国外居住的中国家长,依然排斥当地的成品辅食,即使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不愿意购买这些产品。这些现象说明,很多人确实在骨子里认为“自己做的,才是最安全、最营养的”。

睡:一些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夜间进食

带孩子累,不仅累在白天,更累在晚上。这种颠倒黑白、披星戴月的辛苦,让很多人心力交瘁。所以,我们常常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孩子的父亲,宁愿晚上在公司办公,也不愿意回家(回家会受到很大的干扰),也有不少父亲单独睡一个房间(怕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中国的孩子,晚上一定要这样折磨人?

国内的儿童医院,永远处于拥挤状态

威廉·西尔斯是全美最着名的儿科医师,在他的《亲密育儿百科》一书中写道,从3~6个月开始,大部分宝宝都会进入睡眠稳定期,很多都可以“一觉到天亮”,但也有一些宝宝晚上会醒来,醒来的原因比较多样,比如冷、牙齿痛(发生在长牙期)、分离焦虑等,并不一定是饿了。然而,中国妈妈看到孩子哭了的第一反应就是饿了,赶快喂奶,实际上这毫无必要,学界的普遍共识是:6个月以上的孩子,整夜可以不进食,但在一些育婴论坛上,常常可以看见很多已经满一周岁的孩子,晚上还要进食4次。

医疗:小孩只要有一点不舒服就到医院就诊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身体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紧张得要死,带着出门散步,回来稍微有点流鼻涕,做长辈的就会指责年轻夫妻:又吹风受凉了吧!

因为太紧张,儿童医院永远是最拥挤的医院,一去就是一大家子,一耽误就是一整天。就以婴幼儿就医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发烧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没必要去医院的。根据专家的说法,首先,只要体温在38.5 ℃以下(37.5 ℃以上),都先只需要物理降温,体温大于38.5 ℃才需要服退热药;第二,发热时间在5天以内一般来说都是正常的,家长不要过于焦急,超过5天才需要特别注意;第三,体温高低不代表病情轻重,应同时观察是否存在咳嗽、腹泻、拒奶等表现,仅是高热,服用退热药后精神好,进食基本正常,应在家观察;第四,不能轻易给婴儿用抗生素。

家长不能用“凡事求个安心”来解释动不动就带孩子去医院的行为,正是这种无用功做得太多,才导致了“带孩子真累啊”。

育儿理念:多凭经验而不愿看育儿书

之所以在育儿方面,中国家长误区很多,一方面是不愿意学习,一方面是老一辈认定自己的经验就是对的,甚于知识。实际上,关于科学养育的书籍非常多,基本把家长可能面对到的状况都介绍了,看了这些书,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就拿要不要给孩子“把尿”来说,很多长辈认为从月子里就应该为宝宝“把尿”,于是,不少中国宝宝白天基本处于光屁股的状态,定时被“把尿”,但已经有无数的专家指出,不仅不应该给小婴儿“把尿”,也不应该给大婴儿“把尿”。因为“把尿”既不利于婴儿髋关节的发育,也容易造成婴儿脱肛、肛裂等现象。

正确的做法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会感觉尿排在纸尿裤内的不适感,先是尿完后给予家长提示,逐渐就会在尿前给予提示。家长需要耐心等待,2岁左右,婴儿就会有一定表示,到时因势利导很容易形成排尿习惯,戒掉纸尿裤。这些知识,并没有很高的门槛,只要家长识字就能解决,但就是有很多家长,宁愿一直错下去,也不愿意看看书上怎幺写。

多看育儿书 避免走错路

敢于“忤逆”长辈

在低福利社会,家庭成员之间互助、风险共担,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高福利社会,尤其是在以个人为单位的福利制度下,政府承担了传统家庭的大部分功能,所以传统家庭存在的意义减小,家庭平均规模缩小到夫妻二人,家庭成员互助的必要性也减小。这些国家的老夫妻像保姆一样,帮子女带他们的孩子,是非常少见的。

所以我们要明白,中国长辈帮忙带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恰恰考虑到这点,和中国“婆媳关系”的复杂,很多年轻夫妻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长辈带孩子的方式存在问题,但总是很难说服长辈,撕破脸面,按照自己认定的那套来。这种时候,就需要技巧,而不是顺着老人的意思来。这里可以做一个优秀示范,如果长辈给孩子乱吃药,父母可以把药拿过来说,“我自己喂吧”,然后独自进入房间,把门关上,把药扔掉,对长辈说“喂过了”。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