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鲁长国

与神舟共舞

本刊记者 鲁长国

张庆君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斯斯文文、白白净净,内秀且沉静。他含而不露,蓄而不扬,感觉与风风火火的飞船总体室主任、卫星总设计师的称呼大相径庭。然而,就是他——历任神舟飞船总体研究室主任、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资源一号卫星总设计师的张庆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经验,以及对航天事业的满腔忠诚,扛起了统率神舟多个型号总体工作的重任,并屡创佳绩。

定位人生 奋勇前行

1993年4月,张庆君从华北电力大学攻读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课程后,就被我国刚刚启动的载人航天工程深深地吸引住了。尽管当时选择的机会很多,但张庆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航天,走进了五院神舟飞船总体室。

走上工作岗位还不到一个月,他就挑起了神舟飞船系统一项关键技术攻关的重担——“神舟飞船图像处理话音传输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这是飞船系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之一,这个系统是实现天地对话的重要枢纽,有了它才能对航天员的活动适时监控,才可以随时实现天地对话。

一种无形的压力逼着他开始了人生艰难的爬坡。在飞船总体室老同志的带领下,张庆君奋力遨游在载人航天技术的海洋里。从基础知识学起,尽快弥补知识的不足,从电路、电场、电磁波中一步步迈向了《飞行器设计》、《宇宙概论》。

神舟飞船图像处理语音传输系统到底采用什幺样的数据处理体制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张庆君。他一边走访请教有关专家,一边查阅各种资料和相关标准,对比着各种方案的优缺点。1995年,他负责的神舟飞船航天员话音处理技术要求总体设计方案在攻克了射频频率选定和图像话音编码等技术难关之后,终于浮出了水面。经过与飞船其他分系统以及航天员系统、运载火箭系统、着陆场系统等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无线电接口调试后,“神舟”飞船图像处理语音传输系统终于完成了攻关,顺利转入了方案阶段。“神舟”飞船图像处理语音传输系统把天上地下连成一个整体,为我国航天通信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轻老总 潜心铸箭

1997年12月,张庆君被任命为飞船总体室副主任。经历了四年的摸爬滚打,张庆君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攀登和挑战。2000年初,他主管“神舟”二号飞船的总体设计工作。这是“神舟”号飞船的第一艘正样全系统状态的飞船,张庆君不由深感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作为飞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规范的约束,他首先把规范化作为首要任务,为此组织制定了飞船的测试规范、大型试验规范、发射场规范。

为了确保飞船软件的可靠和安全。飞船两总决定研制一套飞船系统软件仿真测试平台——电性模拟船。张庆君接到这个艰巨的任务,首先深入研究了飞船软件的特点和各软件的功能和性能以及现有的硬件资源,清理出了对仿真测试平台的需求,形成了《电性模拟船技术方案》。采用一般的研制程序需要一年半的时间,为了赶进度,张庆君决定采用非常规的手段——总体、总装和装配“三结合”。总体上,科研组与工人师傅一起盯在现场,一起进舱操作,而待2个月总装完成后,工人师傅可以稍微喘息一下,科研组却又必须马上组织测试。由于当时神舟三号也在测试,为了不影响其工作,他们只能在晚上和神舟三号不测试的时候进行。电测现场是临时整理的场地,除了一个出入的门以外,没有其他的通风口,房间内闷热难耐,呆一会就汗流浃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仅用2周的时间就完成了一个全新状态的电性模拟船的测试。

2005年初,张庆君被任命为神舟六号飞船副总设计师。7月,根据工作安排,他开始负责神舟六号飞船飞控试验队工作。由在别人的领导下主要从事技术工作,到独自挑起飞控试验队技术和管理两副重担,张庆君面对着的是又一个挑战。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9月下旬,张庆君带领试验队员进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试验队,他组织队员在前五艘飞船,特别是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神舟六号飞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工作。

针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行时间长、在轨试验和航天员活动多、试验队新人新岗多等特点,张庆君组织编制了相关管理要求、技术流程和计划流程,并制定了质量管理计划。为保证航天员在轨进行科学实验和有关活动的情况下进行飞船状态的控制,他们还想了很多办法,制定了《航天员在轨实验的实施方案》等具体的方案。

快速、正确处理故障是飞行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张庆君组织大家对预案内的故障模式和对策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试验队再一次核对以前所做的故障模式,一再检查有没有遗漏的故障隐患。他还组织对各种故障模式一一制定了相应的预案,编制了《故障预案卡》。

张庆君在实践中认识到,飞控是一项没有底线的工作。在他的组织下,试验队进行了岗位培训和考核,进一步组织复查。他们认真检查实施和设计是否一致,可靠性安全性设计的飞控处置措施是否落实,岗位职责是否清楚,协同关系是否明确,培训和演练是否到位,以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达到高标准、严要求。

2005年10月12日上午,国庆节后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异常忙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发射任务开始了。在控制中心,张庆君和同事们通过大屏幕一边看着飞船划过的轨迹,一边收集飞船在太空运行中的各种信息。

在神舟六号飞船五天的飞行中,地面发出的指令,注入的数据,接收的遥测数据无一差错。

同时张庆君作为“神四”、“神五”、“神六”可靠性、安全性研制工作的组长,他执笔完成了“载人飞船的放行准则”并编制了航天员状态监视、数据判读、数据注入和指令校核、航天员在轨操作支持等一系列规范。

一条条原则,一个个规范,体现着张庆君的一丝不苟,记载着张庆君的创新意识。就是在这些原则、规范的不断出台和完善中,张庆君推动着中国航天软件的工程化管理,把数字 航天推向了一个新的应用阶段。

创新不止 赶超一流

2006年2月,张庆君被任命为资源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作为国际合作项目,资源一号卫星被国家领导人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同时,资源一号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承诺为用户连续不断提供数据至2012年的陆地遥感卫星。

一直从事飞船研制工作的张庆君,在担任卫星总设计师后,一面调整工作思路,一面尽快熟悉卫星技术方案和研制流程,了解研制队伍的现状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技术和管理上的特点。2006年4月,作为总设计师他参与组织召开了中巴资源卫星第七次技术协调会,对后续卫星的研制流程、研制计划以及第五次、第六次技术协调会遗留问题进行了安排处理,这是他第一次以不同的语言与不同国家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协调重大问题。

在与巴方研制人员的接触中,张庆君感到了两种不同文化对卫星研制工作的影响。作为总设计师,他不得不寻找技术和管理中双方“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平台”,促进两国技术和管理人员实现文化上的融合,形成共同的行为方式,确保研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神舟飞船总体室副主任、主任到神舟六号飞船副总设计师,再到资源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十多年间一次次成功跨越,他向着一个又一个胜利冲刺,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在“神舟”号的一次次腾飞与降落中,张庆君不断崭露头角、取得成功、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