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调查说明

1.1 调查背景

201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 周年,互联网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全国6 亿网民的贡献,是这个新引擎的动力之源。维护网民的正当权益,是维护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和繁荣兴旺的基础。

中国互联网协会作为沟通网民和互联网企业的桥梁,在网民权益保护工作方面责无旁贷。从2013年起,中国互联网协会开始展开系统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工作,形成了我国第一份关于网民权益保护领域的调查报告——《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3)》。该报告发布后,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及境内500 多家媒体转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方面,引发了全社会对网民权益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关注;另一方面,引导互联网业界尊重用户体验,逐步达成“维护网民权益就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共识。

1.2 调查内容和目的

①了解网民对网民权益的认知情况,进一步唤醒网民权益保护意识;

②了解网民权益损失状况,明确权益保护工作的重点;

③对当前侵犯网民权益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项调查,了解相关问题发展现状和趋势;

④总结典型网络应用场景侵权现象,对不同场景下用户权益损失现状进行比较,确定各场景重点问题;

⑤对部分典型应用场景的具体保护措施进行探索。

1.3 调查方式

网民权益保护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部分主要依靠桌面研究的方式; 定量部分主要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名称为《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问卷(2014)》(以下简称“问卷”),辅以第15 次中国反垃圾短信半年度调查、第36 次以及第37 次中国反垃圾邮件季度调查、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网民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举报中心(以下简称“12321 举报中心”)投诉的数据。

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国网民。通过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站、12321 举报中心网站以及部分中国互联网协会会员企业网站挂载问卷链接,由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的方式,获得调查样本。

整个问卷调查历时一个月(6月25日至7月24日),吸引了独立IP 访客6 万多,获得答卷13 766 份,经过数据清洗和整理,获得有效问卷12 701 份。有效答卷平均用时为13.4 min,答完率为76.7%。

2 网民权益认知与损失

2.1 网民权益的概念

网民权益是指网民因使用互联网产品、服务及相关设备而应该享有的权利。

通过对媒体报道的相关案例以及网民向12321 举报中心投诉案例的不完全统计,本次调查提炼出13 项具体权利供调查者选择,分别是隐私权、肖像权、公平交易权、知情权、名誉权、财产权、人格尊严、选择权、姓名权、知识产权、求偿权、安宁权、被遗忘权。

2.2 网民对网民权益的认知

在问卷调查中,将13 项具体权利做成一道半开放的多选题请网民选择(不限制选项数目,选项随机排列),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图1所示可得以下结果。

首先,网民对隐私权认可度最高。隐私权得到87.0%的网民认可,远高于对其他权利的认可度。

其次,本报告诸选项对网民的权利总结覆盖比较全面。13 项具体的权利中,网民认可度超过50%的有10 项,“其他”权利的选择比例只有1.8%。

第三,网民对互联网特征鲜明的新权利接受速度较快。“被遗忘权”指网民要求搜索引擎屏蔽相关个人信息、避免被公众搜索的权利,属于新潮和时髦的一种权利,尽管提出不到1年时间,但网民的认可度达到了18.4%。

图1 网民权益认知

2.3 网民权益损失总体情况

不论哪种网民权益损失,最终都体现为时间损失、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基于客观和容易测量的原则,本报告只调查时间损失和经济损失。综合网民的时间损失与经济损失,网民年度损失估计达1 433.6 亿元注1本报告中使用的货币单位均为人民币。,其中,时间损失为340.5 亿元,经济损失为1 093 亿元。

2.3.1 时间损失

根据问卷调查,网民的时间损失如图2所示,1/4的网民表示没有时间损失,近2 成的网民遭受的时间损失在10 h(不含10 h)以上,网民平均的时间损失为227 min(3.8 h)。

图2 网民总体时间损失

时间损失可以用金钱来进行衡量。根据2014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取中间值15 元/小时,则平均每个网民的时间损失估价为56.75 元,按6 亿网民人数计算,则网民一年的时间损失保守估算为340.5 亿元。

2.3.2 不同网络应用场景时间损失比较

不同网络应用场景下网民的时间损失,如图3所示。其中,X 轴表示相对该应用场景用户遭损比例,Y轴表示相对全体网民遭损比例,泡泡大小表示该场景用户时间损失平均值。因此,越靠近右上角的大泡泡图标,表示该场景用户遭受时间损失的比例更高、损失规模更大,即损失更严重。

由图3 可知,搜索和网购是网民时间损失最严重的应用场景,时间损失分别为56.2 min 和57.2 min,网民遭损比例分别为61.6%和53.4%。

2.3.3 经济损失

根据问卷调查,最近一年网民因为网络诈骗、垃圾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侵权现象导致的经济损失情况,如图4所示。按6 亿网民人数估算,经济损失估计为1 093 亿元,总体损失额度惊人,具体情况如下。

(1)大部分网民没有遭受经济损失

56.4%的网民表示没有损失,17.0%的受访网民损失在1~100 元,100~300 元的占10.1%。

(2)平均损失程度不高

受访网民钱财平均损失为182.2 元,就43.6%有损失的网民而言,其平均的经济损失达417.9 元。

(3)少部分网民损失程度比较大

高达8.9%的网民表示损失在1 000 元以上。

2.3.4 不同网络应用场景经济损失比较

网民在不同网络应用场景遭遇经济损失情况如图5所示。其中,X 轴表示相对该应用场景用户遭损比例,Y 轴表示相对全体网民遭损比例,泡泡大小表示该应用场景用户金钱损失平均值。

①不同场景间经济损失的比例以及规模分化较大;

②网购是网民遭受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场景;

③在线旅游用户遭受损害的平均规模最大,接近一半的在线旅游网站用户遭遇经济损失;

④智能手机用户遭受经济损失比例较高,规模一般;

⑤游戏用户遭受经济损失的比例和规模均比较高。

图3 应用场景用户时间遭损比例及平均规模

图4 网民总体经济损失

图5 不同场景经济损失比例及平均规模

3 重点关注问题

3.1 垃圾信息

3.1.1 垃圾短信

(1)传统垃圾短信治理初见成效

2014年上半年,“第15 次中国反垃圾短信调查”表明,6 成多用户对2014年上半年的垃圾短信治理效果总体表示肯定,如图6所示。受访用户认为数量明显减少的为15.2%,认为数量略有减少达45.2%,两者合计超过6 成。

图6 垃圾短信治理效果评价

(2)伪基站短信成为垃圾短信新源头

伪基站短信具有“准、狠”特点,是垃圾短信发送者经常使用的手段。通过强力打击,伪基站垃圾短信猖獗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伪基站带来的垃圾短信治理难题,短时间内恐难以解决。

(3)iMessage 垃圾短信成为新型垃圾短信代表

苹果手机iMessage 群发垃圾短信是当前融合通信情况下新型垃圾短信的代表。iMessage 是苹果公司2011年推出来的一款即时通信功能,用户在苹果设备之间发送信息全部免费,这些信息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由于Apple ID 通常绑定手机,所以只要知道对方手机号码或者Apple ID,就可免费给对方推送信息,发送者几乎没有成本,而且能避开运营商和第三方手机软件的拦截。

iMessage 垃圾短信已经对众多苹果手机用户产生影响。2013年来,苹果手机用户举报的此类以ID 为发送方的垃圾短信数量直线上升。根据 《北京晨报》2014年4月29日的报道《iPhone 垃圾短信内幕:掌握400 万北京有效用户》,全国至少1 800 万苹果用户被这种新的垃圾短信骚扰,iMessage 广告发送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一些人甚至组装价值数万元的推送设备公然销售。

iMessage 垃圾短信发送的前提是获知用户的个人信息:手机号码或者苹果的注册ID。在传统的垃圾短信治理方式和方法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大对iMessage 短信营销公司用户账号来源的合法性调查,是否存在非法获取、滥用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

(4)主要垃圾短信侵权现象

垃圾短信侵权现象如图7所示。根据第15 次中国反垃圾短信调查(2014年上半年),63.9%的用户收到带链接的短信,45.6%的用户收到邮箱发送的短信,无法退订或者不知道如何退订的用户达37.5%。

3.1.2 垃圾邮件

(1)垃圾邮件接收数量情况

电子邮箱是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之一,根据12321 举报中心举办的中国第36 次和第37 次反垃圾邮件调查(201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数据,2014年上半年受访网民人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17.5 封,具体情况如图8所示。

(2)电子邮箱使用中的侵权现象

网民使用电子邮箱过程中,碰到主要问题是垃圾邮件、违法邮件以及反垃圾邮件系统漏拦、误拦的问题,如图9所示。63.9%的用户表示“收到未经订阅的商业邮件”,并且有32.4%的用户表示“商业邮件无法退订”;分别有46.2%和43.9%的用户表示“收到含有病毒、欺诈内容的邮件”和“收到含有违法内容的邮件”;35.7%的用户表示 “正常邮件被当成了垃圾邮件”。

(3)电子邮箱用户的年度损失

如图10所示,66.6%的邮箱用户遭受过时间损失,但损失相对较轻,平均时间损失为34.9 min,大部分邮箱用户的时间损失在1~30 min,不过仍有1 成的邮箱用户时间损失在2 h 以上。

如图11所示,遭受经济损失的电子邮箱用户只有2 成出头,平均损失为56.2 元。总体上,电子邮箱属于损失比较小的网络使用场景。

3.1.3 骚扰电话

(1)垃圾短信治理力度加大,骚扰电话有所抬头

2014年1~7月,12321 举报中心共接到用户投诉骚扰电话63 362 件次,各月举报情况如图12所示,2014年3~7月,有关骚扰电话的举报量一直居高不下。

根据360 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2014年第一期和2014年第二期),2014年第一季度,360 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收录用户新标记的各类骚扰电话号码(包括360 手机卫士自动检出的响一声电话)1 186 万个,平均每天新收录骚扰电话号码13.2 万个;到第二季度,这2 个数字分别变成了7 144万和78.5 万。

原因分析:2013年11月开始的端口类垃圾短信治理力度非常大,导致部分企业从发垃圾短信转向了电话推销,骚扰电话量上升。

图7 垃圾短信侵权现象

图8 周均接收垃圾邮件情况

图9 电子邮箱使用中碰到的情况

图10 电子邮箱用户的时间损失

图11 电子邮箱用户的经济损失

图12 骚扰电话月举报件次

(2)骚扰电话以欺诈居多

骚扰电话被举报内容以涉嫌欺诈类和商业推销类居多。2014年1~7月,网民举报的骚扰电话内容中,涉嫌欺诈类居多,为41.4%;其次为金融保险业推销电话,占25.8%;零售业推销占12.6%。如图13所示,这3项内容合计占比8 成,涉嫌欺诈与商业推销电话比例基本相当。

3.2 网络诈骗

3.2.1 诈骗金额和件次

2013年7月 至2014年6月,12321举报中心共接到相关举报14 万多件次,经过系统和人工筛选,人工回访了741 件提供了具体被骗金额及联系方式的举报者。经人工确定主要的诈骗类型后,统计得图14所示结果。左边纵轴越宽表示该诈骗类型举报件次越多;右边纵轴越宽表示该诈骗类型人均被骗金额越高。

由图14 可知,网民碰到购物诈骗和游戏有关的诈骗最多,分别为164 件次和155 件次,平均金额分别为3 313 元和2 392 元;平均被诈骗金额规模较大的分别为赌博诈骗(28 件次,平均27 652 元)和理财诈骗(9 件次,16 725 元)。从诈骗类型上,根据总体损失规模,前10 类依次为赌博、购物、钓鱼、游戏、刷砖、兼职、色情、刷钻、电话、理财。

3.2.2 诈骗类型繁多

图13 被举报骚扰电话内容分析

图14 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网络诈骗投诉件次及平均被骗金额

表1 表示被举报2 件次以上的诈骗类型,计35种;除此以外,网民投诉的其他诈骗类型有实体诈骗、枪支诈骗、宠物诈骗、微博诈骗、集资诈骗、监视器诈骗、电动车诈骗、假冒快递诈骗、银行卡诈骗、体检诈骗、作弊器诈骗、网上拍卖诈骗、推广诈骗、出租网站诈骗、社保诈骗、支付诈骗、求职诈骗、删帖诈骗、维修诈骗、找手机诈骗、QQ 诈骗、家教推荐诈骗、课程诈骗、调查诈骗、支付宝诈骗、宠物领养诈骗、流量诈骗、网络推广诈骗、广告诈骗、教学诈骗,共计30 种。

合计65 种诈骗类型,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类型繁多远超普通网民的想象。

3.3 个人信息保护

3.3.1 网民对个人信息的认知

个人信息泄露是网民权益遭受侵害的重要领域。从便于网民理解的角度,本报告认为个人信息可简单分为生活、工作和网上活动痕迹3 类。

生活信息包括个人或家庭组成和成员信息、个人或家庭财产信息、个人或家庭成长信息等;工作信息包括目标管理、职业规划、工作任务、日程计划、通信信息、邮件、工作日记、纸质和电子文档等;网上活动痕迹包括软件使用痕迹、网站浏览痕迹和网购记录等。问卷共列举了22 种个人信息,组成多选题供网民选择(选项随机呈现),网民回答结果如图15所示,网民对个人信息的认知呈现如下特点。

(1)整体认知达到较高水平

22 种个人信息中,12 种获得了2/3的多数认同,另有9 种个人信息获得了半数以上认同,只有“软件使用痕迹”认同度低于50%。

(2)“身家姓命”相关个人信息认知度最高,受访网民认知度均在80%以上

“身”表示能表征个人身份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认知比例分别为91.8%和93.4%。

“家”表示家庭住址,认知比例为84.0%。

“姓”表示个人姓名,认知比例88.5%。

“命”表示银行卡号(取钱在某种意义上是命根子的意思),认知比例为80.8%。

图15 网民个人信息认知

(3)社会关系类个人信息认知度一般

表征特定社会关系的个人信息,认知度相对要低一些,分别如下(括号内数字表示网民认知度):学历(54.0%)、医疗及体检记录(57.2%)、个人社会关系(57.8%)、地理位置(59.5%)、工作单位名称(60.0%)、婚姻状态(60.2%)。

表1 举报2 件次以上的诈骗类型

(4)网上活动痕迹认同度较低

最为典型的是“软件使用痕迹”(47.8%)和“网站浏览痕迹”(53.8%),两者的认同比例最低。

3.3.2 网民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网民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如图16所示,特点如下(括号内数字表示泄露过的比例)。

(1)利益驱动型被泄露

手机号、电子邮箱、个人姓名和网络账号及密码4 项个人信息占“泄露过有影响”的网民比例最高。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属于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发送必不可少的信息,而网络账号和密码则是盗窃用户其他信息或者钱财的必备工具,因此泄露过的比例也最高。

其他与商业利益联系紧密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如地理位置(22.0%)、网购记录(22.9%)、网站浏览痕迹(23.2%),与当前流行的个性化服务、OTO 业务、精准营销等有密切关系。

图16 网民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2)个人信息泄露具有隐秘性

大部分个人信息约1/4的网民不确定、不知道或者不记得是否泄露过,这给网民个人信息泄露预警及相关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需要实名认证才能获知的个人信息泄露比例低

主要有通话记录(44.6%)、银行卡号(47.8%)、财产状况(49.8%)和医疗体检记录(49.7%)。这4 类记录在获取时,均需要通过特定的身份验证规则才能获得。

3.3.3 不同网络应用场景下的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本次调查中,6 种典型网络应用场景中的用户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比例如图17所示。

①各场景用户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比例均比较高,从1/4 到1/3 不等。

②智能手机应用(APP)是用户个人信息泄露最严重的场景,38.2%的智能手机用户遭遇个人信息泄露。

③游戏用户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好于其他领域,只有25.7%。

3.4 知情权与选择权

本次调查共总结了7 种侵害网民知情权与选择权的现象,如图18所示,这7 种现象可以分为4 类问题。

第一类是个人电脑及手机软件的安装与卸载,是侵害网民知情权与选择权最为严重的环节。73.1%的受访网民表示 “电脑中有些软件不知怎幺来的”;61.1%的用户表示碰到“预装软件无法卸载”的情况;“手机中莫名其妙多了一些软件”的网民达55.8%。另外,在手机用户遭遇侵权现象最多的具体场景是 “软件安装/卸载”,55.3%的受访手机用户表示碰到此类情况。

第二类是无法关闭的广告信息成为垃圾信息。广告是很多互联网企业盈利的重要模式,本次调查中,55.3%的游戏网民及64.5%的社交网站用户表示碰到广告太多的情况。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网民权益之间取得平衡,赋予用户关闭广告信息的机会,防止广告信息过多,是维护网民权益的重要举措。

第三类是商业信息无法退订问题。在短信方面,商业短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企业应该为用户提供停止继续接收其商业短信的方式。本次调查中,30.0%的受访网民表示碰到“无法退订商业短信”的情况。在电子邮件方面,无法退订商业邮件,有26.8%的受访网民选择。

图17 不同场景下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图18 侵害网民知情权与选择权现象

第四类是不能更换家庭宽带服务商,有20.0%的受访网民选择此选项。

4 典型网络应用场景侵权现象与损失

4.1 搜索引擎

4.1.1 搜索中的侵权现象

搜索引擎使用中网民遭遇侵权现象比较普遍,96.1%的搜索用户至少遭遇一种侵权现象。

如图19所示,搜索用户遭遇的侵权现象依次为“搜索结果不是我想要的”,占搜索引擎使用者的72.8%;“搜到假冒网站/诈骗网站”的有68.9%;表示“欺诈、诱骗信息多”的用户有66.2%;搜索时,碰到“网页附带木马或者病毒”的使用者达搜索引擎使用者的66.1%。

4.1.2 搜索引擎用户的损失

搜索引擎用户的时间损失较大,经济损失相对较轻。

结合图3、图5、图20 和图21,搜索引擎使用者遭受时间损失的比例为83.3%,平均为56.2 min,在本次调查的8 个典型场景中排第2 位。

搜索引擎用户遭受经济损失的比例为39.0%,平均经济损失为108.1 元,在8 个典型场景中排第4 位。

4.2 网络购物

4.2.1 网购中的侵权现象

网购用户碰到的侵权现象如图22所示,分类总结如下。

(1)诚信问题突出

分别有53.0%和51.1%的受访网购用户表示碰到过“货物与说明不符”、“网络水军/虚假评价”的问题。

(2)服务问题明显

有41.9%的受访网购用户表示“没能按时收到货”;35.5%的受访网购用户表示“碰到质量问题无法退换”;12.8%的受访网购用户表示“订单被无故取消”。

图19 搜索引擎使用中碰到的侵权现象

图20 搜索引擎用户的时间损失

(3)安全问题有待改进

35.4%的受访网购用户表示遭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26.8%的受访网购用户表示碰到“假冒网站/诈骗网站”,14.6%的受访网购用户表示碰到 “账号或密码被盗”的情况。

4.2.2 网购用户的损失

结合图3、图5、图23 和图24,网购用户遭受时间损失的比例为83.1%,平均为57.2 min,在本次调查的8 个典型场景中排第1 位; 遭受经济损失的比例为65.3%,平均经济损失为176.2 元,在8 个典型场景中排第2 位。

网购用户损失特点如下。

(1)网购是网民权益损失最严重的应用场景

综合遭受损失的网民比例以及平均损失规模,网购属于网民权益受损最严重的领域,网民遭受损失的范围广,排第1 位;平均损失规模大,排第2 位。

(2)时间重度损失网民比例高

如图23所示,超过两成的网购用户,其时间损失在2 h 以上。

4.2.3 哪种网购渠道风险更大

所谓网购渠道,指网购时获得商品或服务信息的渠道,或者到达购物网站的渠道。本次共调查了5 种主要网购渠道,网民的感受如图25所示,网购用户对网购渠道的风险认知特点如下。

图21 搜索引擎用户的经济损失

图22 网购中碰到的侵权现象

(1)对网页广告展示的商品信任度较低

76.2%的网购用户认为“网页广告展示的商品”风险大,位居网民风险认知首位。

(2)社交圈导购杀熟不易

“社交网站/聊天好友推荐的商品” 被认为风险较大,将近6 成的网民选择,可信度并不高。

(3)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商品风险水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