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电影馆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高雄市电影图书馆,原是一家以电影为主题的展览馆,隶属高雄市文化局,2010年高雄县市合并,因电影图书馆内无藏书,更名为高雄市电影馆。这是台湾南部第一家电影馆舍,它的成立可看作为台湾南部的电影文化留一片沃土,让有志于这个行业的人有发展的可能。“这是一种文化的视野,也代表了南方的观点和声音。”高雄市电影馆的杨孟颖秘书这样概括电影馆成立的意义。

在杨孟颖看来,这种南方观点和声音的表达和地域差异有很大的关系。“南部靠近海洋,居民的性格开朗,思考的方式比较直接,就像南部的太阳一样。北部常下雨,住在那里的人会感觉压抑,生活空间小,也会产生局促感。当然北部的文化和城市发展很好,文化和商业都集聚在那里,人更容易得到文化的熏陶,所以我们会觉得台北人说话比较有气质、比较文雅。天气不同、城市性格不同,反应在创作和文化上也自然不同。电影创作者并不会专门为南部书写,南部的城市风格只有接到南部的地气才会有所感应。我所谓的南方观点,以高雄电影节来说,不管是在选片上、策展上,都非常有个性,它天马行空、生猛有力,表达或者陈述方式都会让你觉得很KUSO,很直接、很爽朗。”

高雄市电影馆是个热络的馆舍,除了每年一次的高雄电影节,常设各种影展、举办各类讲座,每月出版一期上映影片的月讯,在培育观影人口和电影人才上做着自己的努力。此外,为了鼓励短片创作并发掘适合新媒体(网络、行动等)传播与映演之创新作品,高雄市电影馆自2012年开始推出“高雄拍”影像奖助计划,期望将高雄打造成为台湾的短片基地。

纪录片是最容易看见一个地方原貌的影片,台湾的纪录片这几年票房比一般影片还要好,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民众对于自己所生长的土地越来越在乎,也愿意付出更多的爱来关心土地上的人和事物。也因此,杨孟颖说,“如果想要了解高雄,就看有关高雄的纪录片吧。”

片名:再见。黄埔/Cronicle of Whampoa

导演:蔡一峰 Yi Feng Tsai

片长:36分钟

蔡一峰导演长期关注高雄在地议题,最新作品《再见。黄埔》则以面临拆迁保存争议的凤山黄埔新村为主题。

1949年前后,超过六十万军人及其眷属跟随国民党政府撤退来台,其中孙立人将军率领新四军干部军官于1947年最先抵达高雄凤山,进驻日军二次大战作为太平洋南进基地所遗留下来的眷舍。村子最早叫做诚正新村,孙立人事件发生后改称为黄埔新村,也是台湾第一个眷村。后来时局转变“反攻无望”,国共两岸正式对立隔离,来台军眷从此落地生根再也走不了,凤山眷区绵延了好几代。走过一甲子的岁月,人事递变、老兵凋零,随着时间的演进,写下了一段属于眷村特有的悲欢离合的时代故事。

片名:狮子/Lion

导演:柯能源 Neng Yuan Ke

片长:40分钟

高雄两广醒狮团在台湾颇具盛名,曾多次于戏狮甲大赛夺冠。然而早期团员多数离团后,目前转型以高中生为主力。这些少年团员们多来自单亲、经济弱势的家庭,他们半工半读,一起住在团内宿舍的大通铺里。本片记录了少年团员们在舞狮团精彩表演的背后,有血也有汗的故事。从桩上跌落的伤、累积的疤不计其数,小小年纪的他们,靠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坚持,渴求不止在自食其力的物质成就,还有换来的掌声、自尊以及团员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依赖。

片名:斗瓶子/Bottle Battle

导演:许慧如 Hui Ju Hsu

片长:51分钟

近几年,台湾屡屡在国际调酒大赛拿下优异成绩,人称调酒界教父、教母的郭朝坤、谢美美功不可没。他们在二十年前开始于高雄扎根,引领着一批批被学校或被社会所放弃的边缘孩子,教他们重新借由学习调酒这门学问,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动力与迎向未来的方向。他们的努力不仅改变了社会对调酒的观感,更因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亮的表现,进而让世界看见台湾。

《斗瓶子》以一组年轻的调酒选手为记录对象,拍摄他们从校园到舞台的辛勤付出,片中的亚洲调酒大赛更是高潮所在,台湾两位代表在舞台上下的竞合与情感互动,深刻而直接地看见属于台湾青年的勇敢与斗志!

片名:寻找五金/A New Park

导演:卢昱瑞、廖佩怡

片长:37 分钟

1955年公园二路北侧,被政府规划为公园绿地。2008年1月23日,通过两亿六千万新台币预算,开辟“盐埕绿八绿地”,分四期拆除公园二路北侧抵触户。第一期工程于2009年6月开辟完成,五十多年来居民的拆除争议,终告落幕……公园二路终于诞生一座“公园”。一个伏贴着战后高雄经济发展的产业文化聚落,如今四散各地。而昔日五金老街保存协会的成员们再次发出无奈的声音,期许高雄市政府在都市开发的过程中能有更缜密的考虑。

片名:叁陆仔的港都电影梦

San-Lus Life in Movie Theater

导演:施合峰

片长:40分钟

许叁陆先生从17 岁开始当学徒画电影广告牌,与电影结缘超过50 年,目前67 岁的他深具高雄海港城市那种生猛有力的性格,从事电影工作数十年,也见证了高雄影业从兴盛到没落的过程,他的人生经历即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电影史。

片名:假面阿公/The Face of God

导演:柯能源、翁进忠

片长:27分钟

本片主要拍摄高雄茄萣乡靠海捕鱼维生的村庄,供奉在妈祖旁维护生育之神的十二婆祖艺阵的故事。鸿明是一位隔代教养十来岁的年轻人,他在造船厂打工,平日主要的嗜好就是参与阵头。目前他在十二婆祖艺阵中男扮女装陈靖姑这个角色;鸿明的阿公是十二婆祖艺阵的元老,他年迈将近,说起当年组阵头与出海捕鱼受婆祖的庇佑,口沫横飞、心系阵头。十二婆祖艺阵的聚会练习,连结的是亲情的维系、小区的凝聚,体现少子化时代下,传统与创新的文化与新旧价值体系中,茄萣乡人对宗教、民俗庆典的坚持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