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隆

对于泉州人来说,立冬是个大日子。每年到了立冬这一天,泉州人都要吃高热量的食物“补冬”,以迎接冬季的来临,羊肉、鹅肉、牛肉则是补冬的上佳选择。在泉州老城里有一条不起眼的巷子,因此做起了羊肉和鹅肉的火锅生意,每年冬天,食客络绎不绝,老泉州人因此给他取了个有趣的名字“补冬巷”。它的存在,正体现了泉州对冬季进补这一仪式感十足的重视。

补冬巷

在泉州老城的核心地段——鲤城区中山南路的中段,有一条不甚起眼的小巷子,这里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的交通需求,一辆小汽车也才能将将挤过,但是对于老泉州人的交通尺度来说,却是刚刚好。两边的店铺陈列已经越过路肩,卖日常用品的杂货店,理发店,家禽店,牌子上写着“安海菜果”的炸物摊子,和供奉神明的庙宇并街而立,冬日将至的某个下午造访这里,泉州的市井气混杂着烟火气,依然在阳光之下鲜活地蒸腾向上。

几百年前,这里是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出城必经之路,水门巷的名字即得名于此,再往里走一点,还残存着一块石碑陌然立在水沟边上,记载着这里曾经是“市舶司”(古代全国海关)遗址的辉煌过去。哪知历史变迁,盛况不再,这里不再是商贾云集之地,而成了泉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道有趣的缩影。

水门巷与中山路的交界,沿路有几块牌子在和风中摇摇晃晃,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水门巷羊肉鹅肉”,以前的商贾云集之地,在这几十年来,成了泉州有名的“补冬巷”。

闽南地区的“补冬”习俗,即在立冬当天,以鸡鸭鹅等高热量的食物进补。泉州俗话说:“补冬补得好,冬天不怕冷”。对于泉州人来说,“补冬”更像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时令节俗,一到冬天,鸡鸭在市面上刹时紧俏,到了标志着入冬的立冬这一天,价格更贵,热量更足,更能彰显这一种仪式感的鹅肉、羊肉,则成为泉州人“补冬”的首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鸡鸭像是家常菜,到了“补冬”时,仿佛只有下一剂鹅、羊肉的猛药,才能确保身体无虞,顺利度冬。

听老一辈的泉州人说,即便在老百姓的钱包还不是特别宽裕的时候,“补冬”都要好好地吃上一顿,早期以鸡鸭为主,后来生活变好了,大家的口味越刁,就开始吃羊肉、鹅肉。在没有羊肉火锅的时候,一般是从菜市场里买羊肉回家红烧、炖汤。上世纪90年代中期,嗅到生意气息的泉州人在水门巷做起了鹅肉和羊肉的生意。由于水门巷位于俗称“南北一条街”的中山路的核心地带,地段繁华,交通便利,来这里吃羊肉的人越来越多。二十年间,跟风开店的人也越来越多,最盛时,短短不到一百米的水门巷口,专做羊肉与鹅肉的火锅店,竟达十数家之多。冬天一到,飨客群集,约上三五好友来这里叫上一锅羊肉,三杯两盏老酒下肚,竟也成了老泉州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与潮流。“补冬巷”的说法,就这样在口口相传中流传开来。

水门巷10号

已近农历十月,亚热带季风吹拂下的泉州城褪去了不合时宜的燥热,有了几分微寒。入夜,水门巷没有了白天市井的喧嚣,摊贩和店家纷纷打烊,取而代之亮起的是羊肉店的霓虹招牌。店家掀起一炉羊肉,热气与寒风交织出一阵白烟,勾引着在风中饥肠辘辘的路人们。

拐入水门巷10号,时辰尚早,食客不多,只有二楼隐隐传来划拳声。老板娘的热情着实吓我一跳,“你怎幺这幺久没来吃,好久没看到你了?”我怔了一怔,“我没来过你们家吃过呀,你是不是认错人了?”“你肯定是小时候来吃过,自己都忘了吧?今天吃什幺,羊肉还是鹅肉?”“羊肉两份,劲酒两瓶。”

老板娘三招两式化解尴尬于无形之中。她麻利地掀起一锅羊肉,用大勺从中迅速舀出满满一盆,再从另一锅中舀出羊肉汤,分量不多不少,火锅还未上桌,羊肉的香气就已冲散了身上的寒意。“两个人吃,一锅八十。再来点火锅配料吧,茼蒿,豆皮,汤头不够随便加。”

开了劲酒,羊肉瞬间在锅中翻滚,味道更盛了,嘬一口药酒,再配一块羊肉,大概有一些冬日进补的感觉了。和老板娘一边攀谈,才知道她姓杨,家里就住在水门巷不远处,这方二层的铺子是自家祖产。十五年前,当时水门巷开始有人开店卖羊肉和鹅肉,他们也把自家门面一改,做起了火锅生意。起初的条件简陋,小桌子、矮板凳,火锅用煤气烧。后来生意红火,大家都来喝酒吃火锅,客人抱怨说酒喝得撑了,蜷缩着坐在板凳上不舒服,后来才改用高脚桌椅,煤气炉也换成了更节省成本的电磁炉,弹指一挥间,已是二十年。

水门巷十号的羊肉和鹅肉,可以算远近闻名。羊肉用的是本地的饲养羊,三四十斤的,界于羊羔与成年之间,肉质鲜嫩饱满。每天供应商配送到店,花上半天功夫,下锅时要加入春生堂、高度酒、腐乳,再用中药里的川中、南姜、草果去腥提味,大火煮熟之后文火熬上三两小时,中药已经入味,肉质恰到好处,饥肠辘辘的食客正好迎上门来。向杨姐追问火候如何,放入中药的顺序,杨姐轻轻摆手,“做了十几年,这都不能说的。”曾几何时,水门巷羊肉鹅肉的生意竞争激烈,如何烹煮,如何调味,皆为独家密辛,岂能被你一个萍水相逢的食客随便套了出来。

半晌,酒足饭饱过后。楼上的客人喝多了,正歪歪斜斜地准备散场,新一轮的食客又上门来,人数稀稀拉拉的并不算太多。这几年来,随着泉州城区范围的扩大,火锅的选择越来越多,年轻一代已经不再把水门巷的羊肉鹅肉火锅作为首选,只有念旧的老客人偶尔来串串门。水门巷盛况不再,原本的老店有的歇业,有的搬到对面空间更大的胭脂巷去,只有两三家火锅店依然坚守。他们每年只做半年生意,夏秋关张,春天和冬天才开店迎客。每当他们开门的时候,仿佛像是告诉泉州人冬天来临的一种信号——冬天来了,记得来水门巷“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