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山居

春天,到鸡足山朝拜,却听到消息说,全山寺院闭门谢客,静修七日。

鸡足山位于大理州宾川县西北30公里处,因形似鸡足而得名。这里是禅宗初祖迦叶尊者的道场。迦叶为佛陀上首弟子,一生以苦行着称。佛在世时,曾让半座与之,佛灭度后,尊者集结经藏,延续法脉。自他在鸡足山华首门下入定,千百年来,许多仰慕迦叶尊者的僧俗,翻山越岭来到鸡足山,或结庐,或建寺,或住山洞,奉持佛陀遗教,传承头陀家风,鼎盛时庙宇达300多座,僧尼5000多人,使鸡足山成为东南亚佛教圣地,跻身华夏第五大佛教名山,受到南传、藏传、汉传等三大语系佛教信众的尊崇。

与其他名山不尽相同的是,鸡足山有追随迦叶的苦行精神,住山隐修的传统。这一直是鸡足山的神秘特色。诸多文献和碑刻明文记载,从唐至今,隐修传统未曾断绝。鸡足山鼎盛时,全山除了大寺殿堂,还有千余茅棚静室,甚至在“文革”的非常时期,全山寺院尽毁,僧人被迫还俗,仍有数名不愿脱下袈裟的老僧,隐入山林深处,潜修不辍。

“文革”后,僧人得以重返鸡足山,复建丛林,住山僧也陆续建起茅棚。后来,鸡足山被划成风景区,前山茅棚被拆毁,住山僧人迁到后山,在人迹罕至处,避隐修行,二十年来,形成两处相对集中的茅棚区,里面住着来来往往的修行者。也许是因缘吧,这两处静修地,也被尘世不容,住山僧陆续被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赶走。

1月26日,鸡足山最后一处茅棚区,在海拔3359米的木香坪,山林草甸里的十三个隐修茅棚被强拆,背后的原因是当地轰轰烈烈的旅游开发。与此同时,后山茅棚也清拆一空,住山僧星散,不愿离开的,只能在雪地里支起帐篷,继续守望和奉持头陀家风。

我去鸡足山,正逢这热恼翻腾的滚滚红尘逼近毁坏这座名山的传统之时,怪不得僧人们无奈之余,只能关起山门,默然面对佛祖和日益苍凉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