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 陶金生

11月7日,根据课程安排,安化县东坪镇萸江学校语文老师夏宇虹通过信息化平台,向网络联校分校——田庄乡最偏远的天子山教学点二年级的学生们授课。安化县教育信息中心主任黄卫东听完课后,在回放中忙着对两边班级学情做数据比照。

这是安化县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缩影。黄卫东告诉记者,安化县既是教育大县又是教育基础薄弱县,为了推进教育发展,该县早在2013年便提出“多措并举推进教育信息化”,并已强势推进了十年,投入资金达两亿多元。如今,安化的教育信息化已经由建成向使用过渡,由普及向提高迈进,教育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网络联校,力促教育均衡

2017年,安化县决定试行网络联校,以教育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远在安化库区的渠江镇中心学校,是最早实施网络联校的单位之一。

该校从2017年开始,主动承担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两年时间就初具规模。该校校长陈代亮介绍:“网络联校有效解决了村小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还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山区每一个教学点。学校教学质量跃升至全县前列,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攀升。”

2019年,省教育厅遴选确定了包括安化县在内的22个农村网络联校实验县。当年11月,安化县教育信息化2.0建设暨农村网络联校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渠江镇召开。渠江镇中心学校现场展示了与省城名校、乡镇完小、乡镇村小及教学点之间三种不同形式的网络联校课堂,赢得与会人员的连连称赞。同时,以渠江镇为中心,多个库区乡镇结成了“教育共同体”,一同研课、培训、组考并做大数据分析,昔日落后的教育面貌大为改观。

除了乡镇学校抱团取暖外,安化县还利用县城优质资源反哺乡村。2022年3月,东坪镇萸江学校确定该镇水平教学点为网络联校的第一所分校,并开启每周两节英语直播教学活动。“课堂上玩互动pk游戏,偶尔赢了萸江学校的学生时,孩子们特别高兴,更加敢读敢讲了。”水平教学点教师刘芳如此说。

实时数据显示,安化县52个网络联校主校已开出“专递课堂”264节、“名师课堂”直播课364节、“网络教研”11场次,共“录播视频”1060节。

e堂好课,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2019年,安化县人民政府与相关省管企业签订“安化县乡村教育振兴服务平台暨e堂好课”项目服务合同,以“一堂好课”为核心,围绕“帮老师备好课”“帮老师上好课”两大目标,通过资源、平台与工具的一体化服务,探索乡村教育“双师课堂”的有效模式。

用技术赋能教育。清塘铺镇廖家坪完小地处库区,交通不便,目前在校学生仅86人,教师12人。6个年级只有一位英语教师,且年纪偏大。争取到“e堂好课”三年级和四年级英语直播课程后,孩子们在屏幕内外,在两名教师教学的新型课堂里找到了快乐和成就感。校长刘志坚直言“e堂好课解了我的痛!”

不仅送好课,该项目还注重提升研培质量。安化县滔溪镇教师流动大,骨干教师少,校本教研经常有形式而无实质。引进e堂好课平台后,该校教师每天都能与名师互动、研讨。同时,教师可以依据五大模块进行备课,试听AI老师的授课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自己的课堂语言。该校多名教师反映,在这种模式下,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安化县教师发展中心分管此项目的副主任陈高峰告诉记者,目前,e堂好课小学英语、小学美术、初中地理、初中物理四门学科,已率先在安化开展试点。首批试用用户共计270位,覆盖安化县154所学校及教学点。

线上培训,与名师共成长

目前,安化共有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市级名师工作室4个、县级名师工作室11个,基本涉及各学段和各主要学科。通过教育信息化平台,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开展接地气的培训已经成为了常态。

夏永恒名师工作室是安化县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名师工作室,自2014年成立以来,夏永恒以两个微信群为主场地,开展线上讲座近150场,研课200多堂,青年教师汇报课近200多节。一大批小学语文教师就此成长起来。

梅城镇芙蓉学校陈碧霞管理的名师工作室成立4年来,在贝壳网上晒出课例113个,占全省上传课例总数的八分之一。工作室还上传了课件、教学设计、评语等丰富的资源。目前,该工作室点击量居全省第四。

如今,安化县7000多名教师,基本上每人都加入了至少一个名师工作群。2021年,由安化县第一芙蓉学校陈晨老师领衔的安化县少先队名师工作室更是将社团和德育培训纳入进来,一月一主题,一活动一总结,在“双减”背景下,该县小学的德育活动呈现了百花争艳的新气象。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安化县教育局党组书记陈羽成表示:“我县将通过网络联校试点县建设,继续建优建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管理平台,补短板,强功能,大步迈出优质均衡的教育步伐,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