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之

如果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知道撞沉自己的是北极格陵兰冰河的冰山,那幺他们绝不会对爱斯基摩人有好感。这些冰河正是爱斯基摩人的生命之源,是他们赖以生息的家园。这里冬天是一片无边的黑暗,而到了夏日又是无休无止的白昼,没有一棵树木,没有一种牲畜(除了爱斯基摩人的“伙伴”:狗),甚至没有道路,只有冰河上的爱斯基摩人与冰河里的海洋鱼类虔诚地守护在地球的冰雪北极。爱斯基摩人是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他们吃生肉,因为,他们认为生肉比煮过的肉所含脂肪和维生素更高,这是在北极生活的最基本条件,在蔬菜水果极为缺乏的极地,只有这样的吃法,才能维持生存。他们为了御寒而住在冰屋里,穿着动物的皮毛,以狗拉雪橇为交通工具奔驰在白茫茫的北极雪原。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坚韧不拔的民族。

爱斯基摩人的起源

居住在北极海沿岸地区(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和俄罗斯)的原住民即为一般所称的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词义本为“食生肉者”的意思。但北极地区的原住民,尤其是居住在加拿大努拿吾和格陵兰的北极人则称自己为“伊努特人”(爱斯基摩语的意思为The People)。

大约在4000~8000年前,爱斯基摩人的先民经过今日的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之后,就陆续居住于该地北部的沿海地带。早期的爱斯基摩人,由于人口增加和狩猎的需要,逐渐往东朝今日的加拿大北部移动。他们的分布范围十分广阔,南面一直延伸至哈得逊湾,最北则抵达格陵兰北部。到了2700年前,北极的气候开始变得更冷,这使得古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出现急速转变。原本只住兽皮帐篷的爱斯基摩人,开始建造冰屋作为冬天的居所。虽然并未使用弓箭,但他们已经善于使用鱼叉在浮冰上戳刺海豹。他们制作出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包括各类的兽骨、兽角和海象牙熣饩褪撬谓的“德尔塞托文化”。此后的2000年,又出现了“图尔族”爱斯基摩人,狗拉雪橇就是从他们开始的,他们还用海豹皮船猎捕100吨的船头鲸,新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习俗延续至今,直到16世纪开始面临欧洲人以及外来世界的入侵。

今天的爱斯基摩

由于空间的隔阂与自然环境等因素,爱斯基摩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因此,爱斯基摩人得以长时期维持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明习惯。他们的各个部落之间,犬吠不相闻,彼此老死不相往来。这个民族与世无争,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然而,到了20世纪中叶后,短暂的三四十年的光阴,爱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改变。今天的爱斯基摩人不再四处游猎,他们不再居住在帐篷或冰屋里,而改住固定房舍。他们穿着成衣、去超市购物、出门乘坐雪上摩托车、快艇和各式现代交通工具,包括20座的豪华型直升机。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必须遵守朝九晚五的职业作息时间。今日的北极已经是这样一幅图画:雪上摩托车拖着木制雪橇四处横行,年老的阿婆骑着雅马哈穿越街道,门前的雪堆旁晾晒着整张的海豹、野狼、北极熊的皮毛,正在雪地里打猎的老猎人,抬头望着掠空而过的喷气式飞机,一手还摸着腰间的摩托罗拉手机……

外来者带来了先进的生活工具,也带来了爱斯基摩人完全未曾料到的金钱价值观念和疾病。以往一同打猎一同享用的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疾病也使爱斯基摩人的数量减少了许多。由于无法改变的自然环境和现代社会的矛盾,爱斯基摩人缺乏现代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训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失业和随之而来的酗酒打架等社会问题。一部分爱斯基摩人正处于家庭离散、金钱物质主义日盛、新旧价值认同的矛盾之中。不少人士担心,过度地接受现代文明势将危及北极的传统文化与价值体系。此外,由于欧美石油和石矿业公司长期在北极地区进行钻探和开采活动,使得地质与自然生态原本脆弱的北极此刻正面临着与日俱增的生存威胁。这对数千年来一直依赖大地而存活的爱斯基摩人而言,无异于一场考验。而以狩猎生存的爱斯基摩人,还要迎接外界动物保护意识的挑战。

为了解决目前以及未来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今日的爱斯基摩人积极参与各项管理事务,并努力争取与自身相关的各种权益。首先,在国际政治方面,1980年6月,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的爱斯基摩领袖,在格陵兰首府Nuuk举行了一次北极联合会议。会中决定设立“伊努特环北极会议”,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协商的管道方式而达到界定、管理以及保障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各项权益。其次,他们在国内也努力维护自己的土地、权益,大力推行乡土语言文字,积极保护传统文化。他们还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各种北极的传统生活技能,如驾驶狗拉雪橇、建造冰屋,玩传统游戏等,如果不会这些,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爱斯基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