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

提起福建宁德屏南县,人们往往会想到“廊桥之乡”的美誉,事实上,除却廊桥,屏南的诸多古村落也各有韵味,它们隐匿在群山峻岭间,不为世人知晓,厦地村便是其中之一。

风水宝地全村人都是宰相的后裔

从地图上看,厦地村坐落在国道旁,傍山而居,因村庄整体地势偏低,加之树木的遮蔽,所以从远处看,村子的轮廓总是若隐若现。

厦地村为郑氏村落。西晋永嘉之乱后,郑氏大举南迁,开始在南方发展,是“入闽八姓”之一。厦地村先祖郑宗安是浙入闽始祖郑昭的后裔。郑宗安曾在后周时期担任相位(光禄大夫),眼见后周朝局动荡、摇摇欲坠,便弃官由河南入闽,定居汾阳(今屏南里汾溪村)。后周覆灭后,郑宗安也不再涉足仕途,在此隐居起来,成为当地郑氏的开宗始祖,后繁衍三支,第二支后人郑均志迁往厦地,成为厦地村始祖,距今已有800余年。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屏南建县,厦地村从此有了个响当当的大名——“二十二都八保华地境”。至于郑氏第二支为何要迁往厦地,民间有一则传说。相传,郑宗安还居住在汾阳境时,曾经丢失了三头黄牛,一公二母,众人多方寻觅无果,只得放弃。18个月后,其次子郑均志突然梦见一位白发长须老翁,那老翁拉着他的手说:“随我去把你家走失的牛牵回吧。”于是,他随老翁翻山越岭来到一处长满竹子的山坡,老翁指着面前的开阔地告诉他,此为八仙下棋处,此地是棋盘,环绕的八座小山包是八仙座位。开阔地有一群黄牛,除了三头大牛还有三头牛犊。老翁又说:“此处乃集天地之精华的融雪地,冬不积雪,夏无水患,南北两溪在北面交汇向正西方流去,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你是有福之人,将来可来此肇基筑室,创立家业,繁衍宗枝,子孙必定兴旺发达。”语毕,老翁抚须微笑,倏忽隐去。

梦醒之后,郑均志诧异不已,细思梦境却又历历在目。于是他按照梦中的指引,顺利将牛群赶回家。郑宗安听过儿子的奇遇后大喜,对天祷告:“天送华地,佑我郑氏。”于是率众前往儿子所梦之处开山劈地,草创山庄,取名“华地庄”。郑宗安暮年时,主持兄弟分家事宜,郑均志分得华地庄,也就是今日厦地村所在的地方。

当然,这则传说中的郑宗安和郑均志之间的关系还有待商榷。郑宗安曾事后周,而史书上郑均志为元朝儒林郎,二者生活的时期相距数百年,其父子关系大约有后人臆想的成分,但郑均志为郑宗安后人是无可争议的。

厦地村此后数年,果然如梦里老翁所言兴旺发达,流传至今的“兴一庄而去九庄”之说,足以说明郑家的势力和实力。不幸的是,村庄兴也地理,衰也地理。古时的厦地村凭借山阻水挡的地势,使得村民与世隔绝,免去了兵灾匪祸,生活自给自足,简单安逸,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往的优势逐渐成了阻碍经济的源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没有太多致富的渠道,村民进退两难,离开成为大势所趋。

绝世景观摄影师在这里拿奖无数

眼见厦地村即将成为一座空心村,走向消亡不可避免,然而事实并非常人所料,很快,厦地村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柳暗花明。

最先发现这块宝藏地的是摄影师。初冬,挂在枝头的红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给静谧已久的村庄带来一份久违的温馨。红柿子、黄土墙,再有三五个穿青衫的老妪蹒跚走过,这样的画面装进取景框里真是扣人心弦。于是,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寻迹而来,将光影场景一张又一张地收入镜头。然后,画家来了,作家也来了……最后,屏南县干脆将“写生创作基地”落户于此,沉寂多年的村庄,又有了春天的萌动。

2014年,厦地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除了优美的乡村风光,在许多学者眼中,能够看见汉族传统村落的传承,才是厦地真正的魅力所在。

汉族传统村落特指在文化上传承中原文化的道统精神,如建筑工艺、宗法秩序、耕读传统等。这些村落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富庶鼎盛的农耕文明体现,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最高水平。今天,从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和沿用性两个标准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只有西南山区与东南山区保存相对较多,而代表汉民族的传统村落,如今只能在浙东南的丽水地区和闽东北的宁德地区才能找到,因此厦地村的存在尤为可贵。

每个穿过密林来到厦地的人,大多会产生进入“桃花源”的感觉。低矮的地势,佐以密林的遮挡和山体的阻隔,村落常年不闻喧嚣,不见车影。一条小溪流贯穿村落,沿溪而下,便是村子的中心广场。到此视野会开阔许多,广场旁是村庄的精神所系——郑氏宗祠。大约是受地形所限,祠堂向东而设,上设楹联:“家声传书带,世胄着荥阳”,宗祠内高悬“荥阳堂”的牌匾,意指厦地村民源于荥阳。村中少有大面积的平地,因此在祠堂前能够奢侈地空出一片广场,足可见村民对先人的尊敬。

厦地村位于一个四周环山的凹地,以郑氏宗祠为中心向左右两翼发展,格局如凤凰展翅。左页大图与本页图展示了村中老屋高墙、层叠的屋檐与溪流、田地共同构成的诗意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