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铜娟

“文字有年龄,20岁人写不出40岁人的文字,40岁人写不出60岁人的文字。”以前看到这句话,并没有太多的感触。而如今人到中年,经历过岁月的种种考验,再重新读起,却蓦然觉得字字入心。确实,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字。

年轻人的文字,字字句句都明艳动人、轰轰烈烈、浓妆艳抹,他们语不惊人死不休,就像女儿最近写的作文。她经常把认为写得好的文章塞给我看,我总是只瞥一眼,就一笑而过。她嗔怪,说我对她不关心。我拗不过,挑了一篇《理想之光》来看,全文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基调激昂。文中不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闪射理想之光吧,心灵之星!把光流注入,未来的暮霭之中”等名言警句。一篇文章写得热闹非凡,花团锦簇,而我却掩面直笑。她小心翼翼地问我:“是否太过于激情澎湃了?”我看着她的眼睛说:“文字的选择,是年龄的必然。青春如你,自然应当朝气蓬勃,如果你写得老气横秋,我倒要担心了。”

中年人的文字圆润,丰满。生活的酸甜苦辣,到这儿已尽数品尝,智商和判断力都已到了人生巅峰,自然可以举重若轻地写大喜大悲、大开大合之事了。

我读林清玄的文章,内心常常被一种叫喜悦、温暖的情绪感染。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了解到他的童年十分困苦,兄弟姐妹众多,经常吃不饱饭。为了补充蛋白质,他曾经捉过蟑螂烤来吃。可对于贫穷,他举重若轻,以平常文字写艰难岁月,以温暖之心,在日常生活中领悟幸福的真谛。他始终心怀柔软,一直保持一颗慈悲的心写真善美,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清茗,空灵、蕴藉又回味无穷,让我也真实地感受到“唯其柔软,才能宽容;唯其柔软,才能和谐”。

老者的文字,没有年轻人的俊俏,也没有中年人的老成持重。经过时光的片片雕刻,他们想到的都是尘封在岁月中的点滴小事。

季羡林先生晚年的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我的家》,开头是这样写的:我曾经有一个温馨的家。那时候,老祖和德华都还活着,她们从济南迁来北京。我们住在一起……他总是写些家常话,讲他的婶母、妻子、保姆,还有他的猫……再读他回忆家乡、出国求学,以及在清华园的文章,也都是平平淡淡,朴实无华。他写到离开故乡几十年,从孩童时代走出去,记起小时候好吃的食物,滋味还在嘴巴里回旋。他写和孙子同游黄山时的天伦之乐,也是娓娓道来,平常温馨。作为着作等身的大家,这一路走来,不知道该有多少精彩华章可以大书特书。然而,当一切繁华都已成为过去,在庞大的记忆之城里,他最在意的却是那些温暖、动人的小细节。

文字确实是有年龄的,它随着人的处境和心境一点点地变化,直到融合在午后的阳光里。年轻时,落笔为文,情真意切,犹如烈火烹油。人到中年,我更喜欢安静平和的文字,由浓烈转为平淡,纵有千转百回,也要不紧不慢,不慌不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经历过年轻时的炙热,我也正学着放慢脚步,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编辑/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