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峰

为了介绍、引进清新、刚健、质朴的文艺,鲁迅先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29年至1930年间,鲁迅在柔石的协助下,编印了《艺苑朝华》第一辑共5册;随后,鲁迅又在1931年2月编印了《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

《士敏土》是苏联作家革拉特珂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士敏土”是水泥的译音。这部小说以一个遭到严重破坏的水泥工厂重新恢复生产的故事为中心,多方面真实地反映了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道德面貌。小说题名《士敏土》具有双层的含义。小说的主人公曾说:“咱们是生产士敏土的。士敏土代表坚强的团结……士敏土代表咱们,代表咱们工人阶级。”小说通过具体的情节,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

《士敏土》这部小说不仅题材重要,内容丰富,而且在艺术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它结构严密,人物个性鲜明。作者虽然主要写的是生产问题,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高尔基在读完这部小说后写信给作者说:“这本书在革命时期第一次牢牢抓住并辉煌地写出了现代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主题——劳动。在您以前没有一个人这样有力和如此出色地触及过这个主题。在我看来,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很成功。”

正是由于小说的影响力,德国年轻的进步版画家梅菲尔德特意为 《士敏土》作了10幅插图。1930年9月,徐诗荃从德国代鲁迅买到了这10幅版画;12月,鲁迅自己出资200银元,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委托商务印书馆用珂罗版印制《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250册。在该版画集的序言中,鲁迅称这10幅木刻作品“表现着工业的从寂灭中而复兴。由散漫而有组织,因组织而得恢复,自恢复而至盛大”,并向人们介绍梅菲尔德“最爱刻印含有革命底内容的版画的连作”,《士敏土》之图“很示人以粗豪和组织的力量”。

这部版画集出版后,鲁迅在《三闲书屋校印书籍》的广告中说:“德国有名的青年木刻家凯尔·梅菲尔德曾作图画十幅,气象雄伟,旧艺术家无人可以比方。”随后,又在《三闲书屋印行文艺书籍》的广告中称这10幅版画“黑白相映,栩栩如生,而且简朴雄劲,决非描头画角的美术家所能望其项背”。

该书为中式线装本,瓷青纸封面,竖38.50厘米,横24厘米,白色签条,上印宋体美术字书名,这是鲁迅将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形式用于西洋画册,显得古朴大气而又别有意趣。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柔石、白莽等五位“左联”青年作家遇害两周年的时候,鲁迅以极其沉痛而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其中写道:“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对于珂勒惠支的人格和艺术,鲁迅是极为推重的。他曾经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购买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在德国留学的徐诗荃和在上海担任记者的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都曾经出过力。1935年4月,鲁迅从平时搜集的珂勒惠支版画中选出21幅,先是送交北平故宫博物院印刷厂制版印刷画页;之后在上海补印文字。在装订成书时,已经是1936年7月下旬。鲁迅不顾身患疾病和天气炎热,把版画铺在席上,看画、选画、编排次序、夹衬纸、托人装订,费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据黄源回忆,在一个酷热的下午,鲁迅“坐在客堂的书橱旁的铺在地上的席子上。他穿了一身短衫裤,显着瘦骨棱棱的四肢,弯着腰在折叠珂勒惠支的《版画选集》。广平女士坐在旁边抢着折。不久这《版画选集》就出版了”。这也正如鲁迅在赠书给好友许寿裳时所题写的那样:“印造此书,自去年至今年,自病前至病后,手自经营,方得成就。”

在鲁迅编印的所有书籍中,《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堪称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书为8开大本,高44.5厘米,宽30厘米,以中国宣纸珂罗版印制,瓷青纸封面,丝线装订,泥金笺签条,上有鲁迅手书“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1936年 上海三闲书屋印造”。卷首为1936年4月12日史沫特莱作、茅盾翻译的序文 《凯绥·珂勒惠支——民众的艺术家》。随后,是鲁迅作的序目,文章对珂勒惠支的生平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对这位艺术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 “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或者赞美,或者攻击,或者又对攻击给她以辩护”,称她的艺术是“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同时,鲁迅还为收入画集中的每一幅作品写了详细的介绍,对于人们理解作品的内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鲁迅之所以为此书投入巨大的精力,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对柔石的纪念,二是对珂勒惠支的感激。1936年4月初,鲁迅在《写于深夜里》第一节“珂勒惠支教授的版画之入中国”中写道:“他(柔石)是我的学生和朋友,一同绍介外国文艺的人,尤喜欢木刻,曾经编印过三本欧美作家的作品,虽然印得不大好。然而不知道为了什幺,突然被捕了,不久就在龙华和别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枪毙。”“今年是柔石被害后的满五年,也是作者的木刻第一次在中国出现后的第五年;而作者,用中国式计算起来,她是七十岁了,这也可以算作一个纪念。”值得一提的是,《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也是鲁迅同外国朋友合作编印、请外国友人作序的唯一的画册。

鲁迅编辑的另一本版画集是《一个人的受难》。

这本书的编印,与赵家璧有关。1933年春天,在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担任编辑的赵家璧,从一家德国书店中买到了四种麦绥莱勒(1899—1972)的木刻连环画。第二天,他带着这四种连环画找到鲁迅先生,提出准备由良友翻印出版。鲁迅非常赞同,并当即答应为其中的《一个人的受难》作序并为每一幅木刻写说明文字。

麦绥莱勒是比利时着名的版画家,曾漫游德、英、瑞士和法国,并为罗曼·罗兰、巴比塞等作家的作品作插图。同时,他还擅长用木刻图画的形式表现完整的故事。鲁迅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说:“连环图画不仅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鲁迅特意列举了六种麦绥莱勒的连环图画,指出“他的作品最多,都是一本书,只有书名,连小题目也没有”。

在《一个人的受难》序言中,鲁迅先是介绍了中外连环图画的历史和麦绥莱勒的生平,然后以主要篇幅对其中的25幅木刻作品做了说明,使之成为一个连续的故事。这则故事凄惨而不失悲壮,是对不平等社会的控诉,是对无产者的同情。

1933年10月7日,鲁迅收到了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麦绥莱勒所作木刻故事连环图画《我的忏悔》《光明的追求》《没有字的故事》各一册,《一个人的受难》样书20册。10月8日,鲁迅在给赵家璧的信中说:“这书的制版和印刷,以及装订,我以为均不坏,只有纸太硬是一个小缺点;还有两面印,因为能够淆乱观者的视线,但为定价之廉所限,也是没有法子的事。”“M.氏的木刻黑白分明,然而最难学,不过可以参考之处很多,我想,于学木刻的学生,一定很有益处。”可见,鲁迅之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答应为这本书作序、编写说明,其本意还在于为学习木刻的中国青年提供有益的借鉴。

这本书的开本非常别致,为36开精装本,铜版纸印刷,封面左上角印作者、书名和“鲁迅序”,黑体字;右下角印书中第六幅图的局部,极富质感。

鲁迅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说:“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

对于附有插图的文艺书籍,鲁迅一向关注,广为搜集,而且将这些插图汇为一编,如《引玉集》《苏联版画集》等;或单独出版,如《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死魂灵百图》等。其中还有一部,鲁迅是准备出版的,但是由于疾病未能如愿,这就是《<城与年>插图》。

《城与年》是苏联作家斐定创作于1922年至1924年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城”是指从德国的纽伦堡、爱朗根等地到俄国的彼得堡、莫斯科等地,而“年”则是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夜至1922年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止。

小说以十月革命引起的社会大动荡为主题,揭露了欧洲资本主义及旧俄地方资产阶级统治的腐朽没落,肯定了革命的必要性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意志。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扑朔迷离,为小说平添了神秘的色彩。

1930年,曹靖华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时读到了这部小说,即刻被它“奇特的”结构、“神秘的”色彩和“诗般的”语言所深深吸引。青年艺术家亚历克舍夫为小说所作的木刻插图也让曹靖华爱不释手。1933年夏回国前,曹靖华特地走访了亚历克舍夫并得到画家赠送的全套《城与年》木刻插图原拓28幅。回国后,曹靖华带着这些插图,于1934年2月7日来到上海看望鲁迅。看到这些插图之后,鲁迅甚为喜爱,决定仿照《士敏土之图》,在原书没有翻译之前,先出一本《<城与年>插图》,并约曹靖华写一篇《<城与年>概略》附入其中,鲁迅根据曹靖华所写的《概略》为每幅插图写了说明文字。鲁迅还特意写了《<城与年>插图小引》,对作者亚历克舍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其英年早逝表示惋惜。文中最后说:“斐定的《城与年》至今还不见有人翻译。恰巧,曹靖华君所作的概略却寄到了。我不想袖手来等待。便将原拓木刻全部,不加删削,和概略合印为一本,以供读者的赏鉴,以尽自己的责任,以作我们的尼古拉·亚历克舍夫君的纪念。”

考虑到日本东京印刷水平较高,鲁迅决定仿照《引玉集》的印例,将原拓寄往东京印刷,遗憾的是,书稿尚未寄出,鲁迅就因病去世了。

1946年,曹靖华将斐定的这部长篇小说《城与年》译成了中文,专程赶赴上海,在许广平的协助下,从鲁迅的藏书中找到了《城与年》的28幅木刻原拓以及鲁迅亲笔书写的说明,将这些插图连同鲁迅的手迹印入了1947年上海骆驼书店出版的《城与年》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了却了鲁迅先生的一个心愿。这是可以告慰鲁迅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