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斌

《夏天的昆虫》拓展阅读
——美丽的大紫蛱蝶

程斌

大紫蛱蝶是日本的“国蝶”,但现在在日本境内已经很少能见到它们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中国东北一个名叫南杂木的小镇山谷里,竟然有成千上万的大紫蛱蝶汇聚在一起,长久以来它们的存在不为外人所知,只有当地的捕蝶人把它们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一般而言,大紫蛱蝶的展翅长度在8~11厘米之间,可在南杂木我们观察到的大紫蛱蝶平均长度都在15厘米以上,比在其他地方所见的大紫蛱蝶体型大了三分之一以上,而且体色也更为鲜艳明丽。一般所见的大紫蛱蝶多是单只出现,很少群聚,而据南杂木当地人讲,这里的大紫蛱蝶在繁殖季会漫天飞舞,大量群聚在一起取食、饮水。照片中水泥柱上大紫蛱蝶密密麻麻地停歇着,很可能因为其上被人涂抹了它们爱吃的食物汁液。

在我国其他地区,大紫蛱蝶因为生性机警、飞行速度快,很难被捕捉。但在南杂木,捕蝶却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儿,再加上这里的大紫蛱蝶个头大、色彩艳丽,所以南杂木成了我国蝴蝶市场上大紫蛱蝶的重要货源地。我国90%以上的大紫蛱蝶标本就出自于此。不够完整的蝴蝶则会被用作“蝶画”——取蝴蝶之翅,剪贴拼接成画。

可是,大紫蛱蝶的颜色从何而来?

我们都知道蝶翅上有一层“粉末”,这些“粉末”其实是鳞片。在高倍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鳞片像瓦片一样紧密排列,附着在翅膜上。如果刮去鳞片,你会发现剩下的翅膜轻薄透明,没有任何色彩。这些鳞片就像显示屏上的像素点,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蝶翅上美丽的色彩。大紫蛱蝶在不同角度下会显示出从蓝到紫的色彩变化,这是因为在一些鳞片上有着特殊的光学结构(如脊线或深沟等),当光源种类、光向不同时,光线经过鳞片时会发生不同的折射、反射,最终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蝶翅上的色彩,有些是由于鳞片特殊结构形成的光学现象而显色,当光源、光线入射角度发生变化时,呈现出的色彩就可能会随之变化。而还有一些则是因为鳞片本身就具有某种色彩,这些鳞片内部含有色素,色素可以吸收部分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从而呈现出相应的颜色,这样显现出的颜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生改变。

许多人的印象中,蝴蝶总是与花为伴,而大紫蛱蝶却和这些浪漫毫不沾边,它们喜食酸腐味道的食物,经常会落在老树的树皮或腐烂的果实上吸食汁液。南杂木的捕蝶人试验了多种腐臭物,最终发现,大紫蛱蝶最喜欢的竟是让许多人深恶痛绝的臭豆腐。臭豆腐的味道对大紫蛱蝶可谓挡不住的诱惑,以此为诱饵引蝶从不落空。

大紫蛱蝶的雌蝶翅型明显较大,翅表色泽花纹与雄蝶相似,但不具蓝紫色的虹彩。在这个蝴蝶大家族里,只有百分之五左右的雄蝶有机会交尾。雌蝶跟随着雄蝶飞到小叶朴的树枝上,这是雌蝶事先找好的适于产卵的树枝,经过一段时间的“谈情说爱”后,雄蝶伸出交尾器,很快便找到雌蝶的腹部,它们尾部相连,头部各朝一方,即可进行长达数小时的交尾了。

大紫蛱蝶一次产卵40~60粒,着卵的部位大部分在叶片的表面,有的产在叶柄和小枝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卵非常漂亮,它们整体呈翠绿色,每粒卵的表面有18~22条纵脊,顶部有一个小孔(供产卵一瞬间受精用的),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微缩版的小西瓜。蝶卵经过一周时间,渐渐由绿色变成黑褐色,再过数天,蝶宝宝——毛毛虫就会咬破卵壳,探出身来。刚爬出卵壳的幼虫称一龄幼虫,以后每脱一次皮就增加一龄。到了二龄期,大紫蛱蝶的幼虫会完全变了一个模样,头部长出一对分岔的“犄角”,背部出现了四对带有防御机制的棘刺,好像身披铠甲的武士。

(选自2016年第12期《中国国家地理》,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本文以大紫蛱蝶为观察对象,从大紫蛱蝶的形体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法等方面进行说明,内容丰富;又围绕“美丽”着重介绍了大紫蛱蝶的艳丽色彩的来源以及卵的样子,突出其漂亮,详略得当,让读者对大紫蛱蝶有了全面的了解。这么周详的介绍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丰厚的科学知识,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自觉中流露出的对大紫蛱蝶的喜爱。蝴蝶的美是自然造化的神奇,也愿我们都能感受和珍爱这份美丽!

读有所思

1.文中画线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第2段中“据南杂木当地人讲”一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