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原

为作文插上『多彩』的翅膀
——『作文让语言更有文采』升格训练示例

张原

名师简介

张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

升格支点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文章若是没有文采,就不可能流传久远。同理,对于一篇作文来说,遣词造句,修辞润色,就是文采的重要标志。仅仅是陈述一些事实,语言索然无味,也不讲究任何修辞手法的作文,不仅无法让人产生兴趣,更别说给人以美的享受,获得高分了。

对于一些同学来说,作文中的素材大多是自己亲身的体验经历,有些事情甚至趣味盎然,刻骨铭心,可是一旦变成文字,读起来却觉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平时不注重语言表达的积累和锤炼。巧用修辞手法,这是使自己的语言增光添彩的重要途径。

在八年级阶段,同学们对常见的修辞手法已经基本熟悉了,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借代等。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修辞的运用上,一定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忌讳刻意的模仿和僵化的表达,否则就可能是邯郸学步,连正常的话都说不好了。若要修辞用得好,首先,同学们应该大胆,不怕人笑话;其次,要从自己熟悉的手法开始,从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上入手;再次,要不怕反复,耐心修改。好比打球、跳舞一样,熟能生巧。

在此,我们以“家在无锡”为题,来看看如何巧用修辞,使作文文采斐然。

原文呈现

家在无锡

巧妙借父亲的话概括文意,但开头比较平淡,只是一种“介绍”而已。

可改为“在本地人的眼中”。

此处可分段。

可改为“因病常年躺在床上”。

此处可分段。

此处宜分段。

此段应切分成3-5段。

此话不通!

我祖籍在四川,因为爸妈来无锡打工,所以把我也带到了无锡。掐指算来,我在无锡已呆了十三年,都快称得上是半个无锡人了,爸爸有时会跟我说:“无锡算得上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了,在无锡,在四川,我们都有一个家。”

虽然在无锡待了这么久,但是在本地人口中,我还是一个外地人。妈妈曾跟我说:“你刚到无锡的时候,连走路都一跌一爬的,那时我把你放在我的三轮车后面,天天带着你这里转,那里转。现在,你都长这么大了,以后回到四川,你会不会连回家的路都不记得了?”我当时疑惑地问:“回哪里的家?四川的?还是无锡的?”妈妈笑着问了一句:“你觉得是哪个家呢?”在那次我问妈妈是哪个家之后,就一直在想,四川和无锡,到底哪个才能算是我真正的家?去年夏天,奶奶在老家做饭的时候,把腿摔伤了。医生检查后说是骨折,爸爸和大伯、四伯便商量把奶奶接到无锡来照顾。老家的二伯,常年因病,睡在床上,姑姑又在外地,所以劝奶奶来无锡待一阵子。奶奶开始不怎么情愿,但后来还是来了无锡。奶奶在这儿把病养好之后,说想要回老家,大伯、四伯和爸爸都不同意,便说:“你这么着急回去干什么?这里又不少你吃,又不少你穿,回老家后,你还要自己做饭,你好不容易出来一回,多玩些时候再回去。”奶奶看着他几个儿子都这么不想她走,便说:“好嘛,过阵子有谁要回老家,我就跟着他一起回去。”过了一个月,还真有一个同乡要回老家给她女儿办婚礼,奶奶便又提出想要回老家,爸爸他们还是不同意,说:“你再耍会儿,等到过年的时候,我们再一起回去。”奶奶这次没有答应,便说:“来之前,我养的两只老鸭子都还放在别人那,地里长的东西都收了,再不种些东西,过年就没得吃了,老二现在还躺在床上,还不知道怎么样呢,我还是想回去。”大伯他们只好答应。

那次是我第一次对人在此地,心和根都在另一个地方有了深刻的感触。从那以后,我明白了,我的人,我的家虽然在无锡,但是四川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祖先都待在那儿,我的根一直在那儿。

总评

这是一篇实话实说的文章,没有一句虚言,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家、家人、亲情的理解。尤其是人物的语言,质朴,有生活气息。虽然古人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我们依然要鼓励这位小作者,珍惜这种美好的感觉,同时又要努力把自己的“大实话”扮靓,变美!这也是许多处于中间状态的同学的文章典型的特点,有好的素材,但表述不顺,词汇单调,辞采不佳。且全文只分三段,也是硬伤。

升格指津

这篇文章真实地记叙了自己和家人的事情,叙述完整,但文章的语言比较平淡,几乎看不到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在感染力、表现力上效果欠佳,甚至将自己精彩的故事遮蔽了。我们现在要想想,如何修改,才能突出文章的主旨,真正打动读者。

记叙文其实就是在“讲故事”,讲一个让自己深有感触,让别人感动至深的故事。所以,调整故事的讲述角度和方式,往往可以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兴趣,这也是进行修辞手法训练的开始。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和角度叙述,可能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而巧妙的变换,往往会让作者努力地展现故事的特色,各种手法呼之欲出,让人欣赏到一个精彩的“传奇”。

巧用修辞,贵在合理。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该用力的地方下笔,譬如主要人物的言谈举止,重要场景氛围的营造,首尾等关键段落的突出等。要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来决定,而不能刻意去雕琢。好的修辞的运用,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佳作出炉

家在无锡

“外地人”三个字,突出了人在异乡,有利于下文抒发情感。

是对比,也是映衬。

通过比喻、排比,突出了对家的眷恋。

“外地人”,透着伤感的三个字,每次听到它,我都感到一种不自在。

十四年前的九月,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我出生在无锡,我一直以为,这里就是我的家。而奶奶住的那个地方,却是“他乡”。那无数张火车票,便是通向他乡的凭证。

扎马尾辫的年龄,幼儿园开学了。看着爸爸离去的背影,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啪嗒啪嗒”,止不住地往下滚落。我喊着:“我要回家!”那个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能吃饭睡觉的地方,是能和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地方,那是无锡一个老旧的小区。

到了自己骑车上学的年纪,慢慢知道,那个每年灯笼高挂的时候,不惜挤车换车之苦,一定要回去的地方才是家,便渐渐地将无锡定为一个居所——只是累了用来歇息的地方。

这儿的冬天,真冷。风从窗缝中挤进来,呜呜地表达着冬日的凄厉,转眼又掠过空旷马路边的树梢,用阴寒的大手,摇落了树梢上可怜的树叶。此刻的故乡又会是什么样呢?定是艳阳高照吧,人们是不是都聚在一起,磨豆做糕,笑意溢出双眼,喜气涌上眉梢?那边,还有放鞭炮做游戏的小伙伴……

“笃笃!笃笃笃!”是敲门声。我按照妈妈的要求,警惕地从猫眼向外看去,是房东老奶奶。我缓缓地打开了门。

“今天是冬至,我特地来给你们送冬至团子,我们无锡特有的!来尝尝,还热着呢!”她手中青色、白色的团子冒着热气,朦胧的白雾直上,我的脸颊上拂过丝丝春风。“谢谢!”我接过老奶奶手中的瓷碗,一股暖意从指掌间辐射到全身,一直流淌到心中。“想吃就过来拿啊!”奶奶六十多岁了,但她的笑容就像一簇盛开的桃花,空气中也氤氲着迷人的温馨。看着奶奶的背影,好熟悉啊,我已经忘了,此时我是在故乡,还是在他乡。空气中满是团子的清香……

窗外的街道仍是那么冷清,只是多了几个在雪中欣喜追逐的身影,大喊大笑着,他们也和我一样是“外地人”吗?他们是否也有两个奶奶,一个在老家,一个在这里?他们是否也像我一样在他乡感受到家的暖意?

我坐在期末的考场里,淡淡地叙述着我在无锡的家,再过几天就又要离开这个温暖的家,奔向另一个思念的家了。

我心中的家,在一张车票的两端,一个是浓浓的乡情,另一个,是暖暖的人情。

情在,便是家,不分本地外地。情在无锡,家便在无锡。

以拟人手法,渲染冬天的寒冷。

对偶,语言工整,整句散句结合,表达灵活。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写出人间温情。

反问、排比兼用,由己及人,境界扩大。

结尾巧用对比,升华主题,简洁、灵活。

总评

本文与上一篇相比,在保留了真情实感的前提下,无论是在选材角度、语言还是手法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虽然是凡人小事,但借助优美的句式和多样的修辞,使人物的形象突出,情感的渲染恰到好处,感人至深。作者有意通过“他乡”和“家”的对比,前后呼应,让真情在互相映衬中氤氲、升华。

小试牛刀

请以“跑步”为题写一篇作文。请你思考,如何在文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多种修辞,来突出渲染“跑步”?记住,好钢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关注公众号,回复“作文升格2017年6月”查看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