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梅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立场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转变为“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指导思想从“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转变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数学核心素养是学习数学后应当具备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学科育人、教学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立场及途径。

一、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质量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质量的课堂?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评价?《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这是“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最好写照。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逐步显现,应当回归“育人”,也就是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教有灵魂的课,构建有灵魂的课堂教学,实现“铸魂育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也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科育人指向,严防“重教书,轻育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出现。我们培养的对象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教学时不仅要蕴含知识,更要蕴含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要克服单一的分数评价取向,聚焦于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构建培养体系,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担当和使命。

二、从“理论”引领到“实践”推动,核心素养培养应落地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

从实践的层面来说,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应该对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思考,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实践,改变过去说教的方式,积极探索学科育人、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用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去滋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学科素养。

在课程改革深入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3 次重大转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到10 个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更加关注由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认真分析教材,精读教学内容,全面了解学情,对教材中的每幅画、每道题都要认真分析和提炼,思考知识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制定知识技能目标和任务。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度挖掘具体知识技能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前将相应的教学目标预设到位。

比如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内容。在知识技能层面,教学目标可以是: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方法,经历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化过程,体会解方程组中“转化”的思想方法;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用方法。创设的情境可以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列出方程组,多经历一次由问题到方程的建模过程,随后提示“能否将方程组转化为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化归思想,最后,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体会消元的方法,鼓励学生概括、总结。

2.课堂教学:时刻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

渗透学科素养培养的课堂一定是把“育人”定位为课堂起点的课堂。为真正实现课堂价值提升,助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使数学课堂回归育人的轨道,让学科素养真正落地生根,我们要充分尊重认知规律,变传统灌输式课堂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课堂,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创设课堂新形态。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以数学思维培养为基础,学生的能力、知识技能才能得到提升,数学素养才能得以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通过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的提出既要考虑新旧知识点间的关联,也要考虑新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启发性、引导性和激趣性。

比如教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师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展开,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探究未知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思路;然后,从特殊情况入手,先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有一定的梯度,需要分层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表达式中x、y 的数量关系,感受两个变量的变化,估计图像的位置、趋势;然后,让学生根据作图经验,列表、描点、连线;接着,再让学生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最后,结合作业中的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探索,总结一般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特征。

3.迁移应用:解决问题中渗透学科素养。

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选择、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开拓学科育人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的习惯,特别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数学思维、应用数学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

比如研究“垂线段最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议一议”,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再引导学生“做一做”,用度量、比较的方法发现这个性质;最后,引导学生证实。像这样的“观察→猜想→证实”的过程,是研究的有效途径。“垂线段最短”这个性质,把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点(垂足)的距离,而数学活动“测量距离”中有两个小活动,分别是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这里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核心学科素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都是有益的。对于测量道路外一点与道路之间的最短距离,学生是非常有经验的。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测量时,我们可将卷尺的一端固定在该点,拉紧卷尺到道路上的任意一点,然后,绕着固定点,慢慢移动卷尺。其中,固定点与道路之间最小的长度就是所要测量的距离。卷尺停止移动的位置应该在过该固定点并且与道路垂直的方向上。当然,这里要提醒学生,通过测量所获得的有关数据是一个近似值,存在误差,往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在教学评价中考查学科素养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宗旨不断显现。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努力把一个“自然人”培育成一个“社会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隐形目标,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无论是针对一节课的课堂评价,还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都不能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评价中高度关注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比如对一节课的评价,务必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授课教师有没有重视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没有聚焦学科核心问题,有没有尊重个人差异,有没有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没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没有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我们要实现从原来的“简单听课”到现在的“课堂观察”的转变,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怎么样,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观念、思维方面的表现。另外,在作业与检测命题方面,我们也要精心选择,认真命制。题目的选择,一方面要遵循新课程标准,把握数学学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立足对学生素养的考查,从多角度进行最优化设计,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牢记育人使命,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强化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融合,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育人的“载体”,都指向育人“目标”,帮助学生提升素养,真正实现学科教学“铸魂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