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粉香

真题回放

请以“家里来了客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命题透视

这是一道贴近考生生活情境的作文题,于考生而言,没有审题的障碍,很接地气。这样考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写。情境的设置恰好有效地限制了套作的可能,可考查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所以作文题貌似简单,但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功夫还在平时。

作为考生,首先要学会调动生活的积累。在作文的选材上,可以在“客人”甚至“家”的理解上开动脑筋,如果注意到这两个词的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就可以立刻打开思路。“家”可以指小家庭、家乡、城市、国家等,“客人”可以指亲戚朋友、陌生访客、大自然的动植物等。但打开思路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套作,例如“客人”的外延扩充了,它的内涵就必须界定清楚。有考生选择花鸟虫鱼来写,就一定要解释清楚为何它们成了“客人”,并且要重点写好主客间的互动、交流等。

作为考场作文,立意往往决定了作文品质的高下,而对材料的选择已经决定了作文立意的基本方向。此道作文题更是把考生的目光引向身边的真实生活,对生活有观察的考生往往能找到好的题材,但关键还要学会对熟悉的生活有所思考,作文最终比拼的是思维能力。文章的主旨必须与“客人”的出现有关,“客人”是人也好,是“物”也罢,关键要提炼出“我”从“家里来了客人”这件事中的发现。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咀嚼出不同的滋味、提炼出不平凡的意蕴的才是高手,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

迷津指点

1.选材:标新立异不如回归本真。

“家里来了客人”这一题目如此烟火气,可见命题者的意图是将考生的写作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但不少考生显然没有明白命题者的用意,选材时在“客人可以是什么”上花了不少心思。首先考虑入文的应是“客人是人”,但考生偏偏避开了这一点,把家中添置的“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等看作“客人”,导致易在“客人”的含义界定上含糊不清,给人以套作之嫌。更有甚者将“信任”“真诚”“青春”等比作“客人”,显然有“贴标签”之嫌。与其如此标新立异,不如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一写生活中家里到访的客人。塑造好客人的形象,梳理清楚客人到访的来龙去脉,把客人来家对“我”的影响写得明白,这样文章便充满生活气息,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容易成为一篇佳作。

2.语言:堆砌辞藻不及细节传神。

好的素材更需要一支生花妙笔。妙笔妙在何处?每年都有考生剑走偏锋,以为好的语言表达就是美妙词汇的堆砌、众多修辞手法的铺陈,以及无数文化现象的列举,结果呈现了满眼华丽的词汇与精妙的名言,就是不知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想要改变一篇作文的语言面貌,对细节的处理极为关键,比如写作主体“客人”的形象是否丰满,就完全取决于有没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摹。如果说在描摹上有什么技巧可言,那便是古人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找到可描摹的点有时比用词更重要。

3.主旨:立意高深不比情真意切。

我们常说立意决定文章高下,但对于多数同学来说,将文章主旨确立得新颖深刻确非易事。如果立意不能比他人高明,不如踏踏实实写作,真真切切抒情。情真方能动人,同学们要善于感受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并做出属于自己的思考。这些感悟、思考是真实的,且有着个人印记,所以写起来自然,不用“为赋新词强说愁”;同时,这些情感体验也是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容易产生的,是具有普世意义的,所以读起来真实,更易引起情感的共鸣。

佳作赏析

家里来了客人

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三中学九(7)班 张闻曦

老家的梁下结了一窝燕,一抬头便望得见。

在阳光下看得见它们翅上微颤的羽,似是初干的墨水,映在腹羽的宣纸白上。尖细的喙以及不断转动的、漆黑的眼球,闪烁着。当它们轻巧地振翅而飞,犹如笔墨游走在晴空之上,我才发觉,是老屋来了新客了。

我自略微泛黄的玻璃窗向外看,能望见带着水痕的灰色石板、黛色的瓦与酡红的木门。那燕便在瓦下翻飞着,筑一个形如一箪的巢穴。它衔泥筑巢,我便用稚嫩的文字记录,春日的由浅入深,不过一对燕筑一个巢的时日。

精彩的描写之后自然地点题,“墨水”“宣纸”的喻体很新颖,“犹如笔墨游走在晴空之上”更是“妙手偶得”!

善于观察的双眼让小作者成了一个着色的高 手,“泛 黄”“灰 色”“黛色”“酡红”,这是画家的笔触。何等精致的心情,才会发觉春日是由浅入深的。

祖母便坐在阳光溢满的院里,手上或择着当季的青叶菜,或剥着毛豆,时不时抬起头,眼睛微微眯着,随口说着“燕子来福气”抑或“报春客”之类的词句。阳光正好,她的皱纹舒展开来,仿佛是一颗皱缩的红枣,在温暾的茶水中泡得涨开,泡得饱醉。

我自是无法与她共阅“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之类的字句,不过心中的喜悦相通。她的手臂整个扬起来,说着“燕子不落仇家门”,是好兆头,是稀客。说这话时,那位贵客正停驻在院中竹木的枝梢上。当它振动墨色的羽尖腾空时,那些树枝都因不知名的喜悦而微微颤动。

于是,整个春夏都因为这些客人的到来而美好起来。

乳燕从灰色的绒羽到黑白分明,不过是由春入夏一瞬时。我也将要到城里去上学了。当我在街道上行走时,总不自觉地抬头四顾。如今,我是他乡的客了,一抬眼,却望见熟悉的黑白分明,在学校的门楼上翻飞着。我与祖母相隔了,目中所及却是相似的。所谓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它们在纤细的电线上驻足,微微地颤抖着。我不知该说它们是来自大地还是天空,只知道望见它们,我的故乡便在眼中了。

于是,整个陌生的校园,又因为这些熟悉的远客而美好起来。

当时在老屋内所写所读的文章,如今大多早已忘却,回忆中墨染的羽毛浸泡在阳光中,鲜明得无法忘怀。家中的小小客人,带来的是喜悦、是福运,还是我心尖上的慰藉呢?

我的心,突然软软地颤动。这份美好,照得见人世间最原始的情感。

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态。这“醉”的何止是奶奶,读者也“醉”在这静好岁月的氛围里。

跟着小作者的视线,读者的心头也莫名地喜悦、颤动。

再次点题。

不说思乡,但乡思渐浓。

始终不忘“美好因客而来”。

当初于“我”而言是喜悦,于奶奶而言是福运;如今,于“我”是寄托乡思的慰藉了。

综合点评

读罢此文,不禁为小作者温暖细腻的笔触与情思而感动。如此美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小作者的蕙质兰心,只有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的孩子,才会孕育出如此美妙的文字。叙述技巧的痕迹已被淡化,小作者只是浅浅地叙述、淡淡地描写,便悄无声息地浸润了读者的心田。

家里来了客人

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三中学九(7)班 曹佳彤

和风细动,清露微凝。

一声清脆的鸟鸣穿过清晨薄薄的雾霭,伴着略带凉意的微风,给大地带来一片清新。轻柔婉转的阳光从窗隙间漏出,暖气掀动窗帘,家里弥漫着暖意。

厨房传来外婆“嗒嗒嗒”的脚步声,她早已踏着晨露买好菜,在厨房里开始了辛勤的劳动。我连忙起床,开始洗漱。

“咚咚咚——”

一阵敲门声打破了早晨的安宁,厨房传来外婆的话语声:“快开门看看是谁来了!”

我赶紧打开门。

“是王奶奶!”

王奶奶住在我们家隔壁,她常住在老家,回来的次数不多,却与我们邻里情深。她此时满脸笑意地望着我,深邃的双眸中透着慈爱和温暖,头上的根根银丝半遮半掩,若隐若现,脸上细细密密的皱纹似在诉说往事。

两个四字短语开头,简洁典雅。

简单勾勒几笔清晨美景,为客人的到来营造温馨的氛围。

人物的出场均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使读者有了期待。

人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很传神,特征毕现。“细细密密的皱纹似在诉说往事”一句很有表现力,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王奶奶早!”我笑着问候。

“彤彤呀,我是来给你们送韭菜的!昨天回来割了一把自家田里的韭菜,我儿子儿媳都说好吃,我就带些给你们尝尝!”王奶奶笑着说,随手便递过来一只小竹篮。我对竹篮一直都有一种情结,感觉那是盛放乡土和乡情的。篮子里码得整整齐齐的韭菜,碧绿碧绿的,还带着露珠,散发着香味,又似乎带着泥土的味道。

外婆闻声从厨房赶来:“老王啊,你太客气了,快进来坐!”

王奶奶和外婆坐在沙发上唠着家常。水已烧开,我为王奶奶泡上一杯茶,水汽伴着茶香氤氲在空气中。阳光倾泻,空气中浮游的微尘,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戏曲,都因客人的到来变得美丽起来。

外婆好客,她热情地对王奶奶说:“你今天中午就在这儿吃吧,我用韭菜炒鸡蛋,肯定很下饭!”王奶奶笑着答道:“不了,我还得回家给我小孙子烧饭呢!今天也是韭菜炒鸡蛋!”

“哈哈,哈哈!”笑声里带着甜腻。

我真的挺喜欢吃韭菜的,尤其是这种刚刚从地里割下来的韭菜……

余忆童稚时,常与外婆在乡下生活。外婆在老家有一块小菜园,里面总种有韭菜,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外婆便会去田里割一把新鲜的韭菜。“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韭菜炒鸡蛋是外婆的拿手菜,配上一碗喷香的米饭,客人都会醉在这家的味道里。

《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记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韭菜自古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感穿越千年,与我们肌肤相遥却心灵紧依。客人带着这份暖意来访,便有了我们一整天的美好。

宕开一笔,王奶奶的新鲜韭菜使“我”久远的记忆复苏,原来,韭菜一直与客人联系在一起。

追溯《诗经》中有关韭菜的记载,升华文章的主旨:这份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源远流长。

综合点评

这篇文章非常具有生活的气息,与命题者“将考生的目光引向自己的生活”的意图吻合。现代都市邻里之间已经难有来往互动,更缺少真诚的交流。文中家里的“客人到访”显得尤为珍贵,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把自家田地种的新鲜韭菜,更是笑声与温情,融洽了邻里关系,也调动了“我”童年时、《诗经》中有关“韭菜”的记忆。家中的这位访客,让我们彼此拥有了“一整天的美好”。此外,文中穿插的景物描写与对人物的细节刻画显然是小作者的拿手好戏,“清脆的鸟鸣”“薄薄的雾霭”“轻柔婉转的阳光”,空气中流淌的暖意为“家中来客”营造了温馨的氛围。“透着慈爱”的眼眸、“半遮半掩”的银丝、“细细密密”的皱纹,三言两语将“到访客人”的形象刻画得十分传神。

家里来了客人

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九(1)班 胡馨月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七月流火。此地,我生于斯的地方,稻秧青青;彼地,我的故乡——广袤的巴蜀大地,稻花已开。

趁着疫情防控稍松,家里便来了客人——我的姨婆。她是我的远房亲戚。奶奶过大寿,她是来祝寿的。

我给她开了门,映入眼帘的是她如土地般黝黑的皮肤,岁月的犁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沟壑,飘入鼻中的是一股悠悠的稻香。我赶忙接过她满手的土特产,迎她进来。先前听奶奶说,姨婆一直在家乡种田,见面果真如此,我暗自思忖。

本就与她不熟,况我自身也苦于近来遭遇——也不知怎的,感觉似乎空气中都有一种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威逼着我无法前进,仿佛我全身血液的流动都需要齿轮转动才能带动,生活似乎找不到忙头,我因而也并未与她寒暄。

外貌描写中“如土地般黝黑的皮肤”“岁月的犁”等比喻引出了姨婆的农民身份。

此处描写凸显了“我”压抑的心理,尤其是“生活似乎找不到忙头”为下文姨婆对“我”的感染埋下伏笔,与后文“我忙着追逐梦想”形成对比。

姨婆坐在沙发上很是拘谨,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找不到忙头。活泼的妹妹也不怕生,捧着新买的挂图就往她那儿钻。妹妹肥肥短短的手指着一张图问是什么,她一看,笑了,柔柔答道:“是稻子呀。”她陪妹妹嬉耍着,甚至哼起了那首老歌“风吹稻花香两岸……”。她又找到了忙头。

我怔住了,似乎又闻到了那稻香,回到了故乡的那片田。儿时的我坐在田埂上,晃着小脚,贴近一株稻子的拔节,聆听一曲蛙鸣的悠扬,与稻花凝视对话,于无声处享受童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饭桌之上,妹妹指着米饭笑着说是稻子,得意地向众人宣告是姨婆教她的。众人都笑。奶奶看着她,说:“小幺儿,家里稻花开了,想不想去玩啊?”妹妹点头。我又补道:“八月,我们一起去看看姨婆的稻子。”我注意到,一提稻子,姨婆便一扫拘谨,眼中满是光彩。

饭毕,姨婆似乎又找到了新的忙头。她和奶奶赛起了歌。她唱“风吹稻花香两岸”,奶奶和“风吹稻花香两岸……”,此刻,她们鬓间的白发似乎成了独特的装饰品。

是啊,生活总是有忙头的。姨婆这位客,来得真是时候。

稻子忙着生长,妹妹忙着探索世界,姨婆忙着她的稻子,我忙着追逐梦想。我们都忙着给时光以生命。

田家少闲月,入夏人倍忙。

耕耘不已,步履不歇,无论你我,无论主客。

空气中似乎隐隐飘着稻花的香味。

愿今夏,是个有忙头的夏。

歌声带着“我”回到童年,那是一段有关乡村的最淳朴、美好的记忆,此处回忆改变了“我”焦灼的心境。

不可忽视的细节,人物因细节而立。

阐释“生活中的忙头”的具体内涵,升华文章的主旨。

综合点评

文中的客人带着稻花的香味来了,淳朴得如同厚实的土地。小作者用心刻画笔下的这位来客,她拘谨而又善良,只有“稻子”可以让她眼中放光。她的“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声让“我”忆起了童年的时光,让妹妹对稻花充满了好奇,让奶奶焕发了青春的华彩。“找到忙头”既是本文的线索,也是小作者的立意所在。“稻子”是姨婆一生的忙头,她的到来也让“生活似乎找不到忙头”的小作者“找到了忙头”。原来,每个人皆有忙头,“忙着给时光以生命”“耕耘不已,步履不歇”。

名师下水文

家里来了客人

文凌粉香

在那个缺吃少喝、肚子里缺少油水的年代,我们这些小孩子特别盼望家里能来客人。

暑假里,一大早就被鸟叫声吵醒着实是一件让人恼火的事,但当发觉站在梧桐树的枝头聒噪的是一只喜鹊时,我不由得转怒为喜了。奶奶不是常说“喜鹊叫,亲戚到”吗?

奶奶的话果真是灵验的,远在江南的小姨带着她不满周岁的儿子回来了。小姨比母亲小三岁,她们俩十多岁时,外公外婆相继离世。两个人相依为命,一直到母亲出嫁,为了小姨不至于一个人过活,母亲让熟人把小姨带到了南方给人家做保姆,后来便在那边成了家。

这是她们分别后的首次会面,可惜我已记不清她们当时是何表情。因为小姨带给我一铁盒饼干,我被喜悦冲昏了头——我还没见过这么高档的饼干桶。小姨该是很阔绰了,我心生羡慕。掀开圆圆的盖子,眼前一块块动物形状的饼干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小心地捏起一块小鱼状的饼干放入嘴里,不舍得嚼碎,就待它在舌尖慢慢融化,那种幸福的滋味迅速传遍全身的每一个细胞。

“咯咯咯,咯咯咯。”母亲已在院子里撒稻唤鸡,我忙盖上饼干盒,知道逮鸡凭母亲一人是搞不定的。十几只刚刚长成的小鸡已聚集在母亲周围,争抢着啄食。母亲指了指那只个头最大的红冠黑尾的公鸡,我心领神会,猛地一下扑过去,却失手了。唉,怪只怪这种逮鸡的机会实在太少,我完全没有经验。鸡早已吓得四散逃窜,一只芦花鸡惊魂之下跳进了厨房。“就它了!”母亲悄悄掩上门,用只竹篓子一扑,便罩住了。

母亲让我去砖厂喊父亲回家,路上顺便割斤把肉回来。可肉早已经卖完了。父亲终究是有办法的。他拿下房梁处的趟网,来到屋前的小鱼塘,片刻工夫,便捕到了几尾鲜活的小鱼。可父亲显然并不满意,直到感觉手中的竹篙往上提时有了分量,脸上才绽放光彩,果真是一条搪瓷盆般的鳊鱼落入网中了,足有一斤重了吧!

七碗八碟总算摆上桌了,虽然以地里的蔬菜为主,但品种还算丰富。我在吃得酣畅淋漓之后,才发现小姨心事重重,泪眼婆娑,几乎没动几筷子。原来小姨是来借钱的,一大笔钱,她要把户口转过去,否则自己的孩子就上不了户口。“本来这笔钱已经攒得差不多了,可他爸心大,要做什么生意,被人家骗了,家里只剩下一堆卖不出去的布料。”小姨的泪都快落到碗里了,她抬手胡乱地抹了抹,抬眼转向母亲:“姐,你说我该怎么办呢?孩子过了周就上不了户口了,我还有什么过头,不如抱着他从桥上跳下去吧。”母亲不知何时也已泪流满面,她转身看看父亲。“能怎么办?卖粮食!”父亲仰头喝下一大杯二锅头,短促有力的声音给小姨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为了凑足那一笔钱,我不知道父母卖了多少粮食,只记得那一年我们的碗里都很少看见米粒,时常觉得“好饿啊”。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突然间感觉自己长大了,当父母每次把厚实一点儿的饭菜捞给我时,我也懂得了将每一块饼干与父母分享的快乐。在那段清贫的岁月,我们并不觉得苦,原来支撑我们的一直都是亲情,是爱,更是人内心深处的善良啊!

新题练笔

1.请以“老师要来家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②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书写工整规范。

2.请以“那些上网课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②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