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学瑶,1946年1月生于浙江天台,长于上海虹口,1964-197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秦皇岛“插队”与工作。写史修志,从事散文创作与散文理论研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梁思成先生的第二任夫人林沫女士,曾经撰写文章披露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金岳霖之间高尚而动人的情感故事。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知识界已广为人知。作为后辈,我们由这幺一个已经打开的小小窗口,得以窥见“五四”一代中国优秀学人的思想情怀。他们不仅吸纳了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同时亦融汇了中西方高雅的道德情操,从而令后人“景行行止,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无独有偶。类似的事例,在他们这一代学人中绝不止一个,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等人的个人生活同样教人叹为观止。

时光回流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清华大学聘任了一批风华正茂、学有所成的归国留学生到校任教。他们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且从欧美采撷了现代科学民主之火,从而成为兼具中外文化精华的一代新人。

陈岱孙,系福建世家子弟,获哈佛博士学位,时任清华经济系教授。他长身鹤立,风度翩翩,与金岳霖等三名留洋归来的青年教授,被称为清华园中的“三剑客”。他们的学识与风度,为清华人所称道。“三剑客”中的另一员是位理论物理学家。他在同学夫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女师大众多佳丽中被称作“头美”的一个女学生。这个青年物理学家不但英俊潇洒,且幽默风趣,经常去女师大看望这位女大学生。有时,他还带着自己的同事和朋友——“三剑客”之一的陈岱孙,以及年轻的数学家许宝騄前往。女学生美丽机敏,善解人意,使得他们的朋友聚会,常常充满了欢趣。青春年华,谁个不善钟情?这样富有青春魅力的女士,又怎能不让陈岱孙、许宝騄产生爱慕之情?“发乎情,止乎礼”,作为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的知识分子,他们懂得该如何相处,如何珍惜朋友间这份情谊。

真诚而纯洁的朋友交往,使这位物理学家与陈岱孙、许宝騄之间的友情愈加深厚,尤其与陈岱孙之间的关系至为亲密。他们一起在清华教工“饭团”用餐,一起练习射击,一起去郊外或山西打猎。物理学家与女师大那位学生成婚之后,陈岱孙是他们家的常客,常与金岳霖、张奚若、梁思成、林徽因、吴有训等人到他们家谈天叙旧,或鉴赏字画,或设牌局。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在昆明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在国家危难、人生颠沛之际相濡以沫。陈岱孙不但深爱自己的朋友,也深爱他们的女儿们,女儿们则称他为“陈爸”。他喜爱他们的女儿,尤其宠爱端庄而聪慧并极具个性的大女儿,对她偏袒有加。他看透了旧社会政府官场的腐败和黑暗,对“胁肩谄笑,病于夏畦”的官场恶习甚为反感,发誓终生不仕,一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致力于学问。但是,他遵从传统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分理解物理学家朋友“为促进祖国现代化”“为此牺牲一部分教研时间”,而从事国际科研交流和国内的社会活动。

陈岱孙终身未娶。当有人向他问及个人问题时,他说:“情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许宝騄也终生未婚。他后来以数理统计上的创新性成就而享誉数学世界。

时光流逝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代风流,百年人生,已近曲尽人散,数学家、物理学家已先后谢世。当年那个风华明丽的女师大学生也患了老年痴呆,记忆大多已从她的头脑中消失。有几天,她突然多次向小女儿念叨:“陈岱孙怎幺不来看我?”小女儿安慰她说:“他比你岁数大,你应该去看他才是。”数天之后,陈岱孙便告别了人世。物理学家夫人躺在病床上,不知人世沧桑,奇怪的是,她从此再也没有提起陈岱孙。天上仙曲,人间友谊,顿成绝响。

早年,笔者曾亲耳听见这位物理学家夫人对陈岱孙赞美不已,称他是“绝顶聪明”。

1991年暮春,笔者曾在母校进修,陪同同室伙伴——研究林徽因的学长陈学勇,一起前往拜访陈岱老,向他请教有关林徽因的一些问题。陈岱老家居燕南园,与物理学家旧居相比邻。这里,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地方,当年的喧闹已了无痕迹,剩下的只是树影摇曳灯光空明的静寂。室内空旷洁净,陈岱老蔼然端坐,如仙似佛,平静而慈祥地回答了学勇兄一个又一个问题。时间长了,我担心陈岱老不胜重负,不住暗示学勇兄尽快结束提问,而陈岱老依然不烦不躁,有问必答。他的妹妹——当年我们求学时的图书管理员,已故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的遗孀,亦含笑坐在他的身旁,无言地陪伴着兄长,直至谈话终了。

北大百年校庆之后,我亦曾与物理学家的小女儿及其闺密,同去燕南园采访学者作家宗璞先生。从她家出来,映入眼帘的便是当年物理学家的旧居,以及与之毗邻的陈家。往事如水,物是人非,陈岱老已然作古,只是,在陈家的庭院里,却矗立着一尊雕像。尽管雕像未能充分显示陈岱老的气质,但表示了人们对他一份深深的怀念,并告知后来的北大莘莘学子,这里曾经住过一个高贵的长者。我恭敬地肃立在他的雕像旁,在他身旁留了影。尽管傻瓜相机的能源未能驱走暮黑的微茫,但似乎正是如此这般,才恰当地表现了我对他深沉博大人生的一种茫远的认知。

岁月如歌。伟大的“五四”时代,造就了伟大的一代民族精英。他们以其高尚的人文情怀与顶尖的科学知识,引领着时代的风骚。“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泱泱大师,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即便是个人情怀,也让我们引领仰望。凝神蓝天白云,当知何为人之高贵,何为无愧人生。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