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成

摘 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家最新教育政策,结合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实践教学,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特点,本文试图探索美术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推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双导师+”教学框架改革,重构美术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和具体培养方法。针对目前高校和中小学联合培养教师动力不足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美术类师范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双向培养师范类美术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为江苏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美术教师。

关 键 词: 美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结合先前教育部对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规划要求和基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社会对美术类师范生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推动师范类美术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美融合,培养出有社会使命感、德才兼备,同时美术理论基础、实践教学能力俱佳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师范生教育专业改革是以“培养什幺样的人,怎样培养人?”[1]为主要问题,这是顺应时代、社会的形势与要求,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江苏美术类师范生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针对这一点,本文提出“双导师+”美术教师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双导师+”的实施是从师范生进入大学的时候就有,在双导师的引导下,通过“生涯规划”让他们认识到师范生肩负的使命,然后逐渐接触专业理论和技法、专业实践教学等一系列课程的教学,直到完全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最后在“顶岗置换”的教育实践环节中教学能力得到全面的实训,直到毕业,师范生可以完成全部教学能力的培养。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全程参与、共同进行教学指导,为师范类美术生实行“双导师+”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双导师+”培养模式是校内教师与校外基地的教师共同负责指导美术专业师范生进行学习、观摩、实践等现场式教学活动,是本方案的亮点。“双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培养、锻炼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教学综合能力和美术素养。

二、推动“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在美术类师范生教学目标培养模式中,通过实习生顶替实践教学单位原来教师的工作,进行实践课堂教学,称之为“顶岗置换”,在“顶岗置换”过程中,让学生去实体学校实习,亲身感受课堂教学实情,使之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体验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的课堂状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对美术类师范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职业定位模糊

美术类师范生在“顶岗置换”[1]教学实践中,由于初次接触这项工作,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还没能很好的转变,其教学定位较为模糊,缺乏明确的实践目标。所以,美术类师范生在"顶岗置换"教学实践前,如何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教学的技能积累和实践动员,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2]

(二)实践能力欠缺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美术类师范生缺乏实践的主动性,教学方法呆板,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环节分配上,教师讲授过多、师生互动不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缺乏创新性教学。在教学环节:黑板书写不美观、语言组织能力不足、手工制作不熟练、有些甚至出现计算机一旦出现故障,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干扰的情况等等,缺乏对课堂教学的把握能力。所有的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欠缺,进而导致中小学生美术课堂的的情感体验不足、审美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等问题。这些是实践教学环节出现的笼统的问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针对性解决。

三、“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目标

(一)梳理职业定位

通过“双导师”的配合,加强对师范类美术的职业引导,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进而从专业理论、专业技法、师德师风、教育实践等环节的学习更加主动。不断审视自己的职业定位、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磨炼自己的实践教学技能,结合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况一步步走进教师这一角色中去,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将自己所学知识和文化有效地整合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热爱美术课堂、积极参与美术活动。

(二)注重课堂研究

课堂研究是以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美术类师范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怎样优化课堂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试讲打磨、互动交流,双导师可以通过“嵌入式”[1]教学,把各个课堂环节切割成模块,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使得美术类师范生教学技能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双导师应要求美术类师范生认真研究相应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并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遵循国家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方面的要求,积极贯穿教育教学精神,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灵活的运用到美术课堂中。[3]

(三)丰富教学方法

“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美术类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从多方面出发探索,从黑板书写、语言组织、手工制作等环节来加强教学技能。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数字跟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本专业的学科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结合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方针,对师范类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培养模式体系进行分别建构师德师风、社会责任等在内的思想信念,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美术专业技法等在内的专业知识,观摩实践、参与实践等在内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综合等在内的教育创新、教育综合价值体系。通过对“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促进江苏省美术类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改革,使美术类师范生在理论认知、技法技能、实践教学、社会责任等方面有所提高。

(二)美术类师范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美术类师范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提出的创新型培养模式,目的是加强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双向培育,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共同参与美术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本研究首先对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概况进行研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以盐城师范学院2017级美术类(师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从学生的认同度、“双导师+”的责任与指导、导师与学生的沟通情况、管理与评价、以及具体实践效果五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经研究发现,在对“双导师+”的管理和评价方面缺少系统规范的制度进行约束;该培养模式实施效果整体较好,学生虽然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方向上有大面积的提高,但在教学研究、语言艺术、课堂管理以及创新能力的方向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的情况。为了使美术类师范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发挥效应,双导师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应协调统一、共同辅导师范生做好以下几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嵌入式教学是否有效开展、教学实践是否占有相应比重,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切实推动美术类师范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五、结语

美术类师范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推动江苏地区美术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结合多方面的因素、不断统一创新、理论联系实际,使之能够合理有效地应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双导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指导美术类师范生,学会自我反思、及时反馈等反思性教学手段。“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利于美术类师范生的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师德师风、教学实践等环节的教学,是系统的、综合的教学结构模式。彰显美术实践教学追随时代性的现代应用,体现美术类教育行业在新层面认识上的个性与统一、多样性与综合性。

项目名称:江苏高校美术类师范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019SJA1738 。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培养什幺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求是》.2020.

[2]张群梅.教师教育中的“顶岗置换”模式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3]祝勇.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