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晨 乔慧敏 穆晓丹 颜贝贝

儿童作为有效传承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和核心人群,更符合跟上和促进儿童民族情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儿童绘画作为一种自由表达身心体验的方式。这是自然与儿童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儿童画的创作中,重视传统文化在儿童心理形成中的作用,让传统文化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儿童画创作教学方式

1、系统训练四步教法

(1)“四步教法”的定义

“四步教法”具体分为创设情境,强化建模;模仿与创新有效结合;创造性学习,即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建模的能力;引导学生复制优秀作品,创造适合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记忆生动的图像。这种教学方法贯穿于盐城学前师范学院的儿童教学和生物绘画。

(2)“四步教法”的实施阶段

“四步教法”的实施阶段如下:从第一节课基础建模的刻苦学习实践开始,主要采用长期积累的“初始训练法”。逐步转向“二等配色”的实践,最后加强“创意训练”,培养孩子的创意绘画和创作技能。经过4年分阶段、分模块地系统培训,教师和学龄前儿童的形象有了很大改善。创设情境和加强建模:激活教学情境可以激发教师和学前儿童的极大兴趣,深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为教师和学前儿童的建模培训提供良好的氛围[1]。

模仿与创新的有效结合:引导教师和学生有意识、有选择地模仿儿童的完美形象,培养教师和学前儿童学习概念、材料和意图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有效提高教师和学龄前儿童的创新能力。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模仿的目的。从模仿到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2、整合阶段模块训培法实践纪实

(1)“模块培训法”介绍

为了提高教师和学龄前儿童的形象塑造能力,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模块学习法”。将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教学模块的基本要素。模块的创建应首先根据教师和学龄前儿童的学习阶段以及教师和学生处理问题的想法进行划分,然后考虑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2)实施的方法和过程

实现依据:在针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人提到了创作难的问题。因此,需要选择适合儿童图像的知识点进行练习。

“模块化教育方法”将创造儿童画的能力分为3个模块:建模、着色和创造,并在整个时间段内以不同的方式加强该模块的实践。实践目的独特,教学效果明显。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A.样本对照:教师随机挑选学生,测试他们对儿童画基本形式的掌握程度。

B.解释理论:告诉学生基本的构图和主体形状的选择,以便他们能够定义整体画面。然而,创作不应琐碎,应注重传达儿童的兴趣和个性,否则,形象会使人感到审美疲劳。

C.分析和讨论:老师为孩子们展示伟大的作品形象,分析了创作中的事件和差异,学生们在听了老师的解释后,就如何传达孩子们的兴趣和表达个性进行了简单地讨论。

D.模拟创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学生学习模仿伟大的作品,然后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E.领导教师:鼓励教师和学生分组练习。同一个小组可以讨论,但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每个群体遇到的问题不同。所以,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

3、创新训培法

(1)“创新培训法”实施内容

A.大理石图像:在制作大理石花纹之前,摇匀颜料,然后在水面滴上喜欢的颜色,颜料会迅速扩散,然后在水中滴下另一种颜色。不同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形成五颜六色的水面;也可以在水中加入多种颜料,试试哪种颜色合适。有时2种或3种颜色可以构成一幅漂亮的画;也可以用木棍或梳子在水里“拨”出纹理来。调制好水面的颜色后,在上面轻轻折叠一张白纸,轻轻按压,使白纸与颜料充分接触,等白纸沉到水里,然后小心地将其从水中取出并干燥。

B.指印画:这是学前绘画中常见的图像,也是一项具有儿童智慧和兴趣的艺术活动。这种方式不必太多的绘画技巧,但可通过指纹识别将儿童图像和漫画结合起来,只是需要更多的想象力才能创作出儿童感兴趣的作品。这是普通画笔无法达到的效果,也能很容易地带来快乐。

C.砂纸画:砂纸的纹理粗糙,用油画棒等比较平滑的绘画工具,使其达到新的效果。特殊材料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将传统文化与艺术课教学整合的策略

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以及它自身所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高度重视,但一些学校缺乏相应的艺术课程资源,或者是艺术教师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能力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策略,将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以构建合适的教学体系[2]。

1、秉承这一理念,与传统文化充分、合理地融合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要概念是艺术教学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与艺术课教学的整合不仅是例外,而且应该符合艺术课程标准的理念。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是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师务必要挑选有效的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分类,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特征予以有效地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艺术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流行文化和手工艺,并使其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2、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部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过渡,民间艺术与人类的生活早已经融为一体。这反应了当地传统的精神生活文化。目前,许多民间艺术,如泥塑、皮影、剪纸等图案,依旧保有最初的审美形态,彰显了最为纯真原始的民族信仰。同时,其中蕴含的一些极为深刻的民族精神,将中国文化的灵动和奇妙彰显得淋漓尽致,并呈现出让人无法拒绝的生命力。民间艺术并非普通的艺术形式,而是中国文化民族性的一种反应形式和一种思维符号,通过它现代人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然而,伴随着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形式已经被“逼退”。基于记忆传承和口头教学的形式,一些民间艺术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困难,缺乏活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从民间艺术传承的角度,制定符合文化传承本质的“世代方案”。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帮助学生利用对民间艺术技巧和经验的生活感知和理解,对自己的个性创造进行积极地表达。学生通过丰富的思维方式,利用不同的造型和构图方法,创造艺术形象和构图,这是一个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创造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停止原始思维,回归自然,将传统文化与艺术教学有机融合,并对资源进行收集和提炼。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下进行的,以艺术科学为出发点,不仅可以有效拓宽学生视野,还可使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切实培养,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文化。

三、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画创作实践策略

1、提炼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在民族传统文化类型要素中,“意义”指形象要素,“类型”指形状、图案、色彩等表现形式。传统民族元素的艺术提升强调学生能够灵活引用传统文化元素,针对传统文化内涵予以深入挖掘,构建一些存在典型内涵的图形、装饰品、图腾和几何符号,大大彰显视觉美以及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中国传统图形资源丰富多彩。伴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历史的不断更替,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既相互独立也相互依存,彰显了风格多样、深厚迷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2、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

在将传统文化与儿童画塑造结合时,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整合方法,如色彩整合、模式整合、媒体整合等。教师应积极改进传统艺术元素,并予以灵活运用。教师可以使用各种媒介,如墨水、油画棒、丙烯、派克笔等绘画媒介,以及纸、绳、布、糊等生产媒介,帮助学生欣赏、学习和提升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形式丰富多彩的儿童绘画形式,让学生通过创作享受其中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自信心。如此,方可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3、混合料的合理使用与适应性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及经验的累积,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混搭看似非正式,只有通过合理地轮换才能让它变得新奇。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混搭的方法,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进行混搭创作,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的差异,努力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表达,助推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发展,把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学生的血液,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结语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儿童画创作研究的成果,重点关注儿童绘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研究与教学,教学条件无意义,教学方法应统一。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内容应以学以致用为中心,课程设置应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应不断改革和实践,教学团队应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教材的编写应突出幼儿教师5个方面的特点,力求为护理学幼儿专业儿童画创作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田荣.融入传统文化的儿童画教学与创作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4):164-165

[2]吴丽平.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画创作教材重构研究[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