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2023年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全国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增进少年儿童健康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亟待关注。据报道,今年开学一个多月后,多地儿童精神科出现了爆满现象。现实敲响了警钟: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严重,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孩子背着书包踏进学校,和同伴在班级里一起学习,放学进入家庭,不单是完成了物理空间的转变,还处于由不同关系构建的心理空间中。而后者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一个比喻性概念,“心理空间”用于描述个体在心理、情感和思考过程中所拥有的“空间”。这个空间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其可以自由地探索情感、思考和行为。可是,眼下却有不少孩子的心理空间正遭到侵犯和挤压:当孩子遇到挫折,周围人不是耐心听他讲述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而是急着下判断、讲道理或者提供解决方案;当孩子总是被推着往前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明确的结果和意义,没有放空或者纯粹玩耍的时间;当孩子从小就被告知情绪是没有意义甚至羞耻的……种种的行为都昭示着孩子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心理空间。

孩子的心理空间如果太狭小,应对压力、挫折和冲突时的抗击打能力就会不尽如人意,就容易被焦虑、烦恼和失望填满。如果孩子心理空间的搭建由成人严密控制,那幺成人的情绪就能轻松传递到这座房子内,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或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越来越萎靡不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种挤压心理空间的外界行为,往往不一定是什幺巨大事件,而存在于细微中。比如教师对孩子行为武断的批评和责备,父母对孩子意见表现出的不重视,甚至是对于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小小孩儿”习惯的不尊重,都是外界有意无意对儿童心理空间的侵占。

拥有一个健康、开阔的心理空间,能够增加孩子对复杂世界的理解度、对不同意见的开放度、对美好生活的进取度,让孩子不囿于情绪的旋涡,保持强大而稳定的内核,当他们渐渐长大,就更不容易成为现实感极弱、缺少价值感支撑的“空心病患者”。

它涉及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自我认知的界限,以及我们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确保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平衡,保护这一空间至关重要。当前,哪些因素在侵犯儿童的心理空间?哪些经验、情感和认知沉淀,有益于扩展和培养儿童的心理空间?成人若参与其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本期“聚焦”,我们共同探寻,希冀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支持和满足的关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