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巧

随着教育“提质”口号的提出,很多学校将目光聚焦学科教研,不断深入对学生智育发展的实践,但“五育并举”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提质”过程中学校应创造更多载体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提出“社团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在项目执行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思考辨析能力,促进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质量的“双提升”。

社团项目化管理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当年9月份社团招新结束后到次年1月份,第二阶段从次年3月份到6月份。周期内主要工作步骤如下——

做好项目的学年规划

在项目选择上,学校要把握好创新性、实践性、多面性和研究性的原则,兼顾各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由于社团项目化管理涉及的面较广,考虑到受众面和资源调配的问题,大部分活动具有“一次性”的特点,这使得社团活动始终有一种新鲜感。但传承与创新也很重要。根据调研,学校将好评度高、育人价值大的项目保留了下来,再结合之前的优秀经验,重新关注学生的生长点,推陈出新,不断增强活动的效能。如“播音之星”比赛一直是学校较为热门的一项活动,决赛形式由第一年的“自备朗诵作品+即兴演讲+才艺展示”调整为第二年的“自我展示+绕口令+即兴演讲”,到今年发展为“模拟主持+影视配音+即兴评述”。历届项目负责人结合自身艺考的经验,根据新形势下各传媒专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更新比赛环节和形式,让学生对传媒升学有更多了解。

在策划培训基础上的立项

结合高中生实际,学校规定了项目申报的对象和数量:申报项目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或实践基础,以保障项目落地的质量;申报的项目可以由一个社团承办,也可以由多个社团联办,每个社团申报项目的个数不得超过2个。

新学年伊始,完成社团招新后,团委组织上届精品项目的社团负责人介绍活动策划经验并指导策划书的书写,策划书包括活动名称、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流程、经费预算、问题细节、负责人及参与者、预期效果等。有意愿申报项目的社团领取申报表并上交策划书。团委组织成立评审组,结合上交材料对活动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选拔一批优秀的项目立项。竞争机制下的规范化申报流程,可以促进学生对自我发展的思考,其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各项目的组织实施

立项后,团委统一编排各项目活动时间,各社团在活动实施前应充分考虑活动细节并做好前期准备。对于第一次立项的社团来说,难免会出现各种沟通和协调上的障碍。此时,团委与社团联合会要及时联系社团并对接学校各职能部门,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各方协调,切实感受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主动、严谨等品格在他们身上得以养成。经过一段时间的项目实践后,社团联合会梳理各项目的实施情况,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项目,以文化节、主题会演等形式面向全校进行展示,不断拓宽学生舞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各项目的评估与成果

对项目的评估贯穿立项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等环节。评估时项目负责人要把握好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活动结束后,项目负责人上交纪实性总结报告,由团委、社团联合会进行鉴定。组织混乱、活动效果差且对校园文化产生不良影响的,该社团在学年考核中设为不合格;在学生间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可以作为重点项目保留下来,学校批准其每年举办该活动;材料齐全、有亮点的,学校以微信推文形式对外展示;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上级比赛要求的,团委推荐参赛,提高学生的眼界和竞争力。

项目化管理作为社团育人的主要方法,联动了学校各方资源,克服了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相对局限的问题,既提高了社团运作效能,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对自身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