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桐彤

常听人说,我们这一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让我们彼此发声亦彼此听见,算法则帮助我们在数据之海中与喜欢的人和事“同声相应”。而谁知,眼界开阔的同时也暗藏作茧自缚的危险,“同气相求”的背后也有误入歧途的隐忧。学会选择与学会包容,是我们这一代“原住民”的必备素养。

互联时代,百家争鸣。我愿在此中,既学会求同声,亦懂得听万籁。

首先要学会的是“选择”。人不是生来就完整的,时刻都受外界的塑造。而网络正是他人影响的放大器。现代人手机不离身,小小的屏幕里直播着别人的生活,分享着远方的信息,真是“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然而正因信息如此庞杂,选择也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只是盲目接受信息,必然迷失其中。早上转发“警惕消费主义陷阱”的文章,晚上又在带货主播的“买买买”声中激情购物。史铁生说:“所谓知道了善与恶,其实就是对生活有了价值判断,对生命的意义有了要求。”面对嘈杂的网络环境,学会分辨优劣,与善者同行,同声同气,才是从互联网的被动使用者走向主动使用者的第一步。

然而,我们自认的“择其善者”,或许也只是“择其同者”。算法推送给我们带来了寻找“同好”的便利,也在无形之中编织着我们的“信息茧房”: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相同的观点,那些异己的内容在算法的筛选里被无声地过滤了。我们自以为代表着真理,其实可能只是在不知不觉里加深了偏见。而为了打破“茧房”,成为一个更成熟的互联网时代公民,学会包容不同意见,听得“万籁”,尤其重要。

“求同声”的背后必定要有“听万籁”的支撑。不先见万物就圈地为牢者,只能是井底之蛙。

看过一个宣传片,里面的“大叔”深情地说:“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那些不假思索就说这里不够潮的人,应该亲自来这里看看:有人在大山里起舞,有人在菜地里高歌,有人潜入最深的海底,有人登上最高的山峰……”世界本来的样貌正是千姿百态,这也是五彩生活的幸福源泉。我们不应走向冷漠与偏见,而是要在选择与包容中学会“求同存异”。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认同,非一日之功, 亦非一己之力。技术的进步,给更多人提供了看见的可能。”学会在信息洪流中有所分辨,亦要学会在“求同声”时依然能听见“万籁”共鸣,恐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必修课。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