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杜鹃”是一个特别神奇的词。杜鹃不但是叫声很好听的鸟儿,还是很好看的花。但是有个成语叫“鸠占鹊巢”,语文老师说“鸠”就是杜鹃鸟,杜鹃鸟强占其他鸟的巢,这与杜鹃鸟“文艺青年”的形象差太远了吧?

自古以来,杜鹃鸟的鸣叫声在文人的作品里是一种悲凉、寂寞、忧伤的意象。因为它有着鲜红色的口腔和舌头,古人以己度鸟,误以为是杜鹃痛苦啼血,便给它染上了几分悲情色彩。但是,“鸟不可貌相”,杜鹃鸟内心又坏又懒,自己不筑巢,只想着借窝下蛋。每年的繁殖季节,杜鹃妈妈就贼兮兮地到处飞来飞去,寻找已经筑巢并且产卵的其他鸟类。一旦时机成熟,杜鹃鸟会袒露自己胸前羽毛,模仿老鹰的样子,把正在孵蛋的主人吓跑,然后在巢内产下自己的蛋。为了瞒天过海、蒙混过关,杜鹃鸟会瞄准那些纹路、花色与自己的蛋相近的鸟类,临走时还会残忍地把主人的蛋叼走,这样迷惑性就更大了。

当惊魂未定的主人终于回到自己的巢穴,看了看蛋没有少,就会傻乎乎地继续孵化,丝毫没有察觉自己的孩子已经不见了。小杜鹃破壳出来后,由于鸟类辨别能力差,更没有亲子鉴定技术,“养母”仍然识破不了,一直竭力尽心地喂养。即使“养母”偶尔会怀疑小杜鹃的身份,但也不想冒险忽视它,因为一旦误判,就可能杀死自己的孩子。也许某天,“养母”的好友会说出实情:你牺牲了自己的孩子,抚养了一个冤家对头。但一切都晚了,因为小杜鹃已经长大飞走了。可怜的“养母”,在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糊里糊涂地上当,以牺牲自己的后代为代价,帮助杜鹃鸟繁衍,你说残忍不残忍?

从小生活的环境很不友好,家里没人管,在学校被人欺负,导致我性格很孤僻,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交友,习惯缩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不知道以后怎幺办了!我难道注定要有这样的性格悲剧吗?

我们通常会将一个人的心理困扰归咎于过去某个经历,比如童年阴影、某次人生变故、某次噩梦般的经历。求助于心理学,也都认为“环境塑造人”,仿佛生错了环境,就注定此生无望,所有的希望被扼杀,所有的期待变绝望,还没开始努力,一切都被注定。终于,我们为自己的处境找到了辩解的理由:“哎,要不是过去,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要不是父母离婚,我绝不会叛逆”;“要不是小学时被老师打过,我绝不会成绩差”;“要不是被好朋友欺骗过,我绝不会逃避交友”……

“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的确,我们都无法磨灭过往经历所施加的影响,但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靠原因去解释事物,会认为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决定,一切都无法改变。我自身的成长环境,用某些心理学观点分析,结果一定是我注定要长成一个自卑懦弱无能的人。母亲强势且歇斯底里。我读书期间基本是留守儿童状态。与同龄人相比,我确实比较胆小怕事,也不擅长演讲,甚至不能很好地表达心声。但是有什幺关系呢?我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有了美满的家庭。过去的一切既成事实,而对未来的追求永无止境。我若继续努力下去,未来只会更美好,童年悲剧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小。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不要过度关注自己“被给予了什幺”,而忽视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从小性格孤僻,害怕外面的世界,所以不敢出门只能待在家里,这是性格悲剧吗?不是。“性格悲剧”只是你为自己逃避现实找的借口。你也知道孤僻的性格不好,但是有了这个性格,你就有了逃避的理由。保持孤僻状态,就不用应对社交关系,不用跟人寒暄,这太轻松、太安全了。而如果选择改变自己,那一切都未知,生活就会充满不安。

因此,是否改变自己,是否走出舒适区,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