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依旧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然而,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明朗、新增长机遇窗口的出现、产业重组变革的加快……都将影响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何加快产品、技术的自主创新步伐仍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2014年很快就要过去。我希望通过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外需市场持续回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需小幅下滑对行业的下行压力,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处于低速增长态势。

第一,产业呈平稳运行态势,进出口下降趋势缓和。1~10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

第二,整机产品升级调整步伐加快,电子信息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

第三,计算机行业投资回落,市场竞争层次逐渐提高。1~10 月,计算机行业增速连续回落,完成投资679亿元,同比增长5.3%。

第四,4G带动效应显着,通信设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1~10月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速位居各子行业前列,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内销产值分别增长16.3%、16.6%和16.0%。

第五,集成电路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投资合作力度持续加大。前三个季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2125.9亿元,同比增长17.2%。

第六,LED产业总体向好,上下游企业主动加强合作。多家骨干芯片厂商达到满产,MOCVD开工率达到90%。

第七,光伏产业发展速度回升,产能过剩问题不容忽视。

第八,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集聚初步形成。目前已建成生产线16条,在建或拟建生产线7条。

关注五个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以下5个产业发展趋势不容忽视:

其一,产业转型步伐加快,部分“十二五”任务面临挑战。“十二五”前两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较为平稳,阶段性地完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但是,实现“培育销售收入过5000亿元大企业”和“国产液晶电视面板自给率突破80%”的目标仍很艰巨。

其二,全球技术创新进入活跃期,新增长机遇窗口出现。全球技术创新和产品形态创新进入新一轮加速期,约有近2000种前沿技术可能影响未来产业方向和布局。Gartner的报告显示,物联网已经处于投资布局阶段,内存计算、云计算和企业3D打印等技术逐步成熟,有望在未来1~2年为产业带来关键性乃至颠覆性变革。

其三,全球宏观环境不确定性上升,产业外部环境持续恶化。据咨询机构Gartner测算,2014年全球IT支出增速为3.1%,还可能继续降低。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增速受国际环境影响,逐渐步入减速区间。

其四,产业重组变革步伐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呈现多元化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信息技术正向泛在、融合、智能和绿色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可穿戴等新技术、新产品的潜在市场空间广阔,对商业模式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五,信息安全形势严峻,亟待建设自主可控产业体系。“棱镜门”事件之后,各国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产业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这要求我国尽快摆脱长期以来在上游关键材料和重要设备领域受制于美日欧的现象,快速提升较为薄弱的电子基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

建议做好四项工作

结合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初步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产业发展环境。这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光伏、物联网等产业健康发展。其二,提高标准化水平。建设电子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标准服务平台,推进物联网、LED、太阳能光伏、超级电容器、智能终端等重点标准制定。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同时推动自主标准向海外市场的推广应用。其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建设重点行业知识产权联盟和专利池,打造知识产权评估、融资和交易平台。建立面向重点行业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设专题知识产权信息库。其四,加强国际合作。继续推进中美、中欧、中俄等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建立健全电子产品国际贸易预警机制。调整基础领域关税税率,建立骨干企业“走出去绿色通道”和出口资质评定机制试点,推动联合品牌行销。

第二,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引导支持集成电路、光伏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设立产业兼并重组引导基金。支持和引导重点行业建立产业战略联盟,加强风险评估和行业监管,为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兼并重组营造良好环境。依托境外经贸合作区,参股、并购、建设一批境外加工生产基地,适度转移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和富余产能。

第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现产业全面创新。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自主可控。围绕产业核心领域的薄弱和瓶颈环节,通过实施“核高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型产业创新发展专项等国家项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以自主技术为支撑,围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等领域,发展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应用,加快形成结构优化、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电子产业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第四,培育行业骨干企业,提升企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以之为引领、核心,打造企业集团,形成业务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发展格局;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进行战略并购,实现企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对于竞争较为激烈、骨干企业多,但龙头企业不突出、集中度不高,甚至已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领域,要通过推动并购,使骨干企业达到必要规模,打造世界级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