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有道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20年的高考命题似乎也在印证着这句古语。20年前的高考是全国大一统,华夏大地上数百万考生为了自己的命运要在同一时间与同一份试卷鏖战。后来,一些文化大市、教育大省不愿与他人为伍,遂针对地方特点,开始自主命题。到2014年,自主命题的省份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高考时全国有近20套试卷出笼,蔚为壮观。但必须承认的是,十几套试卷一齐亮相,其水准每每难如人意,考试内容与深浅也难求一致,在这样的“教学指挥棒”的引领下,势必形成各地教学水平的差距和高考生源质量的参差。所以从2015年起,自主命题的省份开始减少,到了今年,除使用3套全国卷外,自主命题的地区仅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和山东六地。高考试卷也就只剩9套,刚好是2014年的一半。虽然我们不敢说“少”就一定等于“好”,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别看重高考的国度,用统一的试卷去促一促各地(特别是一些教育落后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引领教育教学的方向,这可能会比任何一份文件、一项指令都更具实效。

富有意味的是,今年的高考第一大题——作文,也一改往年总是在“人生哲理”里兜圈子的习惯,而将以往至多作为一种“点缀”的教育话题推上了“第一提琴手”的位置。在总共10套作文题(北京卷作文题为二选一)和北京卷的3则“微写作”话题中,与教育、学习、阅读相关的话题有6则,分量占到了一半;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话题共4则,比例明显下降;而往年的重头戏——与人生、生活相关的作文题只有区区3则,叨陪末座。这样的命题比例,是很多人都始料未及的。这里面是否隐含着这样一个信息:关注教育、重视全民阅读、提升全社会的语文素养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上上下下必须面对的一道重要课题?

诚如是,倒堪称一件幸事。因为经济上去了“软实力”跟不上,一样让人看低你。

一、教育篇

“教育”是一个涵盖极广的概念,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人们一般特别看重学校教育,而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却视而不见。其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养成教育基本上要由家长来完成。家庭教育的内容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道德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和人生观的养成。家长对孩子日常行为、学业成绩的评价,每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价值观和情感取向。今年全国Ⅰ卷中使用的作文材料就是一幅根据夏明作品改动的漫画,这幅漫画通过对比的手法,直陈当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教育评价方面存在的痼疾:两个孩子参加考试,第一次考试,考100分的孩子受到亲吻,考55分的孩子被打耳光。第二次考试,原先考100分的孩子考了98分,结果被打耳光;而之前考55分的孩子得到了61分,结果受到亲吻。这幅漫画构图简单,但形象地揭露了的我们的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甚至也包括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对孩子的教育评价简单粗暴、功利甚至势利、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等弊端。这种“评价模式”的具体特征是:一、对孩子的奖惩与考试成绩直接挂钩,且只允许进步,见不得起伏。二、考分至上,考分背后的各种因素被完全忽略,将分数视为孩子成长的唯一指征“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三、宠溺与体罚充斥于教育之中,家长老师的情感完全被孩子的考分所掌控。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后果是:破坏了对孩子成长的科学的评价机制,使本应致力于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蜕变成一种简单的考试集训;弱化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丰富的情感交流,使二者之间的关系演化成一种分数与情感上的交易;让孩子变得想赢怕输,难以承受任何困难和挫折,甚至导致他们心理上的扭曲和变态。——由此看来,最该做做这道题的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而不是饱受这种教育之苦的孩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已经不再是单兵作战,微信或QQ中的“家长群”便将每位家长串联到了一起。今年北京卷“微写作”中的话题之一便是请考生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如果这些“群”旨在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传递正能量,那自然多多益善;若成了相互攀比、炫耀或传递“伪科学”甚或“反科学”的所谓教育经验的园地,那不如取缔。

今年全国Ⅱ卷的作文题则继续关注教育,并且更为具体和细微——将话题细化到了“语文学习”: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个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将“语文学习”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甚至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联系上,真的是将语文这一“广谱性”学科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按重要性排序刚好与上述材料中给出的顺序相反,应当是:生活、阅读、课堂。所以,这篇作文如果写靠上好语文课来提升语文素养,很可能流于平庸;而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反会活色生香。谓予不信,看看那些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多少是靠语文课泡出来的?

这里又要说到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则话题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最需要注意什幺?请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提一两条建议。课堂固然重要,但任何一位优秀学子都不是单靠课堂打造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单语文学习如此,其他学科也是一样。

提升语文素养,生活是最大的课堂,而阅读则是一门终身必修的课程。今年京津两地的高考作文题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以“阅读”作为话题。北京卷“二选一”作文题中有一道是这样的: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种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幺故事呢?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北京卷似乎更多地想在“读书之趣”上做文章——一张书签,可以跟你交流读书体会,可以帮你化解读书中的疑难与困惑,甚至帮你找到或为你推荐你想要的书籍……若是在古代,具备如此功能的应该不是“书签”而是“书童”;而在今天这样一个WiFi遍布到世界每个角落的时代,一台平板电脑、一只智能手机就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了。考生们面对此题,估计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在脑海中浮现出电脑、智能手机的身影的。

相比较,天津卷的作文题就要更为“时尚”一些,命题者似乎更懂得年轻人的心理,在阅读方式、阅读内容等方面表现得更为包容和开放: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着;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纵使我们一部分人仍对传统的“青灯黄卷”的读书方式恋恋不舍乃至情有独钟,但是我们难以阻止电子书籍走进大多数人的阅读生活的脚步;我们不能因为电子书籍的一些弊病完全否定它的优势,就像我们不能因为迷恋纸质书的墨海书香就无视它笨重和费能的一面。即如纸质书籍最终取代竹简木牍一样,电子书取代纸质书籍也会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不拘泥于读书的形式,更看重读书的体验和收获,这应当是新时期每一个“读书人”的共识。以书店的售书量来考评国民阅读状况的时代可能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二、社会篇

“直面现实,关注民生”长期以来都是很多国家或地区高考作文的“主旋律”,但在我们这样一个素来崇尚“清谈”的国度里,这一主题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着。纵使触及社会话题,亦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很少会作深度切入——今年的考卷依然未能脱离这一“传统”。比如今年浙江卷作文题的选题就放在“如何把握自己与虚拟世界的距离”上: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经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你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如何把握自己与虚拟世界的距离,这个话题算不上新鲜,最近这几年里每年都有省市在高考作文中对这一问题作探讨,而且答案也了无新意——无非就是要拥抱现实,不能沉湎于虚拟世界,要保持与它的适当距离云云。纵然你可以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将来还能在虚拟世界里看病,看球,看新闻……但你一定要有一颗现实的心,要注意真切感受现实世界里的风俗风情、人间百态。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考生还能有什幺新鲜见解!

今年全国Ⅲ卷出了一道颇具“正能量”的作文题,作文材料是一则先进人物事迹: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幺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颁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材料中的小羽的正面意义不仅在于她在自己的专利产品被假冒之后以德报怨、无私奉献、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行为,更在于她的不凡的见识。她摧毁假冒伪劣商品、拯救花茶市场不是依赖于严查、防范或各种高压政策,而是公开工艺流程,拿出自己的专利与大家共享,以此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规范市场。她的举措,拯救了产品,挽救了市场,也使自己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细想想,公开、共享与共同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绝不仅仅在商界或企业界适用。

关注社会,自然免不了要关注那些渐行渐远的乡土文化。文化,是我们的先人留给这个世界、留给他们的后人的最珍贵的遗存,值得我们好好珍惜,悉心传承。这个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北京卷的另一篇“二选一”作文题便是让考生借助刚去世的陈忠实先生的一篇散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分析今年在春晚唱红的华阴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说“老腔”已成一种“象征”,这种“象征”应该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一种古老文明的象征,一种不屈的生命的象征……让京城里的孩子分析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上流传于民间连当地年轻人都不怎幺感兴趣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何以令人震撼”,这多少有些为难考生了,但我觉得确有必要。华阴老腔是属于秦川大地的,更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像珍惜祖辈的遗产一样去珍惜它。从这一意义上说,北京卷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警醒我们像关注物种消亡一样关注文化流失。

北京卷“微写作”中的一道题目也很值得嘉许: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中国曾经号称“诗的国度”。悲剧的是,今天的高考作文写作要求中几乎都标明了“诗歌之外文体不限”。正是北京卷的这一小小的举动,让我依稀看到我们诗歌的香火未断,我对我们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依然存有一丝希望。为此,我对北京卷的命题者道声谢!

三、人生篇

人生与生活哲理的探讨历来是高考作文主题中最为活跃的版块,今年却突然变得有些寂寥。满打满算,也只有山东卷、江苏卷和上海卷上的3道作文题。而且上海卷的话题还与“社会”有很大的关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今天,随着人生观、价值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变得更具个性色彩。这也随之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们鲜明的个性让评价他人生活的“谈资”变得越来越丰富,二是人们的个性释放和对他人个性的尊重意识的觉醒也让这种评价他人生活的行为变得多少有些无谓和无聊。因此,我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行为的思考是:只要不违法,不有悖社会公德,不影响他人生活,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应予以尊重;另一方面,只要议论者不侵犯他人隐私,不损害别人的名誉,不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我们也要有容得了他人评议的度量。“谁在背后不说人,谁又不被别人说”既已成为国人的一种“传统风尚”,我们也就只能认了。

说到“个性释放”这一话题,就不能不谈到今年江苏卷提供的作文材料: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这则作文材料的后半截,与《格言》杂志卷首语中常见的那种“格言反说”颇有几分相似。命题者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解释很见机智。别人“已说的”“话多的”我无须赘言,因为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不过是一种废话的堆砌;倒是别人无语或词穷时,正是我展示个人风采或陈述独到见解的时候。写这篇作文似可从“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一角度挖掘,亦可从彰显个性和注重创新这两个方面切入。但是,角度一多,考生常常会像拉·封丹笔下那头为等距离的两捆干草犯愁的驴子,不知何从下笔——这大概也是网上将今年江苏卷作文评为“最难写的作文”的原因。其实,“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不过是个抓手或由头,而表达的核心应是“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明乎此,你就明白这则材料的含义不能算冷僻。

最具诗意也最玄乎的应推山东卷的作文材料: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这只“旅程中的行囊”,所承载的应该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物件:既可以是务实有用的东西,诸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这些乃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亦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理想信仰、良好心态、诗意情怀……这些是务虚的看似无用的东西。而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人们大多不会刻意准备,但它却可以濡养人的精神气质、意志情怀,会伴随你整个生命的旅程——无用之用,终为大用!这篇作文总体来看稍显玄虚,玄想的东西偏多,不够具体实在。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考生需要对自己的生命旅程有一个大致的设想,在踏进大学校门这一人生关口之前为自己预定好行装。

综上所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书卷气”特浓,而“世俗味”偏淡。命题者可能更多地想到要与当今中国教育的实际状况无缝对接,好给广大考生一个“有话则长”的语境。一旦我们的教育能够让广大中小学生深度接触社会,直面现实世界,具有一种国家未来主人的气质,这样的作文可能就显出它的褊狭与小气了。高考作文考量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更有一个人的思想、见识、情怀和抱负,时下的高考作文题似乎尚难当此重任。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