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民

人,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还是为了学习而生活?学生,是适应学习的生活,还是适应生活的学习?

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学习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唯一重要事件,以至于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全部——校园生活也好、家庭生活也罢,异化为一切为了学习、仅仅就是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世界的缤纷多彩、生活的丰富多样,本应是人全面发展的营养基,让人融入多样性的群体生活与世界之中,借以丰富自身、滋养自我,成长进步。人不管是基于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的原始需要,还是情感归属、情绪心理、精神自我实现等社会属性,其生命的成长本是一个因为未来成长的无限可能而无比丰富的生命历程。学习本应是个体生活和生命历程这棵生命之树中的一枝,在现实中却异变为犹如癌症细胞异常增殖一般,渐渐占据主要位置,甚至于攫取全部生命。枝益壮,而根趋弱,生机自然渐渐隐没。“双减”如同在剪枝强干,厚植沃土,筑基固本;去除“顶端优势”——学生生活中的唯学习、学习中的唯分数倾向。

现实中的校园生活与日常生活带给学生强烈的区分:校园生活是一种带有学习需要的强目的性生活,并且是由校规制约的强约束性生活;日常生活则表现出弱目的性的特点,没有明确的目的聚焦,当下的状态就是目的:玩耍就是玩耍,不是为了学会什幺。同时,日常生活的弱约束性,除了公共生活道德层面的约束,基本没有其他强制性约束,学生更加自由、自主、愉悦,更多地面对纷繁多彩的变化。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要真正让学生重新回到应然的丰富的生活与多彩的生命之中,我们需要重新塑造学生的校园生活。

我们需要更加人性地看待儿童。不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儿童,而是把我们变成儿童。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只有让我们自己变成儿童,释放自己内心的童真,我们才会用更柔软的心对待他们;在他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中;无论是温顺,还是捣蛋中……都爱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和他们一起成长。

我们需要重新塑造学生的课堂生活。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生活是校园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占据着校园生活的主要位置,构成了校园生活的基础。我们的课堂,是以知识为目标,还是以知识为媒介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需要更加人文地对待课堂。学生在校园里的每一门课程、每一次课堂,都是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时段里,去往一个领域里学习、经历和体验生命;我们是在一个叫“教室”和“学校”的地方,教学生——这个人、娃娃——学会做事,是我们自己和他们一起在做事。那不仅仅是课堂,更是在那个时段里,我们和学生共同度过的在文学、数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求知、求学的一段生活。当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成长,我们自然就将学生放置在了缤纷生活的中央;如果不这样,学生也就只能感受到单一的任务、枯燥的课堂。

我们需要更加“人—事”地看待学习。“学习,是人做的事,而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校园只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一个站点,学生的生活不仅仅是学习,学习只是学生成长和生活中的一件事,只是恰巧在某个时段成为重要和主要的事情,但绝不是唯一重要和绝对主要的事情。西方一位哲人赫尔德在他的演讲中说:“我们是为了生活而不是为学校而学习。”所以,首先,学习是学生做的某一样事情。语文课里做读、写,积淀人文的事情;数学课里做算、画,培植理性的事情;体育课里做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事情;艺术课里做吹拉弹唱,提升气质、修养的事情……其次,除了学习这件事情,还有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情那幺多,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位置,把每件事都努力去做好,这不就是成长、成人,乃至成才吗?!

我们需要重新塑造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课余生活需要丰富、自主,需要赋予鲜明意义;以各种各样活动的形式、社团的形态,带着教育的目的,更自由、自主,更灵动、鲜活地在校内校外延伸拓展。当学生感受到活动对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从活动中收获愉悦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时,他们便会不以为苦地悦纳一切,即使需要付出努力甚至代价。如同军姿、队列、步伐训练对学生来说何其枯燥与艰苦,但作为升旗手的荣誉、升旗仪式上的成就与荣耀,激励着学生克服困难、经历磨砺,积极参与。

我们需要重新塑造学生的群体生活。让学生重新回到集体之中,并鲜明地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这个集体可以是班级、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因各种活动所需而临时组建的任何群体。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一个集体当中,这个集体的生活的规章制度乃至于约定俗成的规矩等,都在帮助学生先期经历未来的社会生活,发展他们的社会属性。学生个体在群体中的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导致学生心理成长的成熟与否。现实告诉我们,凡是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只有在群体之中,学生才能学会交流分享、团队协作,学会认识自我,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其心智也得以成长。

我们需要有限区分校园生活与日常生活,适度地交集校园生活与日常生活。意图将学生的校园生活与校外的日常生活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想要达到在学校就进行学习、接受教育,回到家庭就如成年人一般把一天的劳累与不顺撇在一边,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压力和负担的目的,既是不现实的,也违背了教育的延续性和影响力。学生的校园生活会延展到日常生活,以保持教育的延续和影响;同时,日常生活既让学生回到更广阔的世界,生活场景中的经历和体验,也为后面新的校园生活提供经验、动力和反馈。我们须用校园生活去澡雪学生的日常生活,用日常生活去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也指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不管学什幺、无论怎幺学,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做人和做事。

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理查德·法森曾尖锐地批判道:“我们这个世界对儿童来说不是个好地方。我们社会中的每个机构都强烈地歧视他们。”让我们一起努力,重新塑造学生的校园生活,不断地让这个世界,特别是学校变成一个好的地方吧!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育督导室)

责任编辑 黄佳锐62896033-FF82-409B-AF04-75E9415F8D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