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庆振

2022版新课标发布以后,教学评一体化和逆向设计成为热词。逆向设计强调根据预设目标确定评价证据,再设计教学活动,这有助于使学习结果可视化。教学评一体化还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可以使成长轨迹可视化。

这就启发我们,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可以看作一次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我们可以协助青年教师确立自主成长目标,然后寻找这些目标达成的评价证据,进而设计促进其成长的系列活动,实现专业发展的逆向规划。在这个设计中,过程性评价同样重要,可以使成长过程可视化。因此,青年教师需要进行持续自我评估与反思,使专业成长道路更加明确,从而实现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青年教师应该如何让职业成长的过程更加主动、更加可控,而不是被动的、随波逐流的?教育写作既可以帮助青年教师记录和反思成长的过程,还能让成长的结果变得更丰富,从而出走荣誉和称号的桎梏,让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变成一种自我关照的幸福生活。

一、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这是不是说教案写作就不重要了呢?当然不是,叶澜教授反对的是没有教学反思、没有思维过程和没有创新创造的教案写作。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教案的写作是职业规划中的重要基石,是立身之本,是发展之基。

美国学者塞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三个隐喻。他认为: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施工;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教案写作的过程,就是教师将课程转化为教学的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学生学情和教材研究,明确学生学什幺、学到什幺程度、怎幺学。这个过程,在过去往往被窄化为教教材的过程。2022版新课标出台后,课程标准在内容组织方式上已经给出了三个方面的要素,如学业内容、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这三个方面分别明确了学什幺、学到什幺程度和怎幺学。

青年教师的教案写作首先要遵守规范,这个规范不是表格样式的规范,不是某种教学模式下条条框框的生搬硬套,而是基于课程理念设计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师教的过程的规范。这样的规范从哪里来,首先是对课程标准的认真研究,其次也可以借鉴一些成熟的教学模型。比如新课标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理念,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评伴始终,让学生成长的过程看得见。对于这种教学的基本模式,《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有很好的案例示范。同时,国内也有很多专家探索中国化的实践模型。以崔成林深度学习团队研发的“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表”为例,该团队基于中小学一线教学实际,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确定了以下设计要素:学习目标——达成评价——先行组织——新知建构(配套嵌入评价)——迁移运用(配套嵌入评价)——成果集成。将“学习目标”版块分解为“低阶目标”和“高阶目标”。“低阶目标”重双基,重输入;“高阶目标”重双基运用,重输出。这就将相对抽象的“素养目标”转化成了运用双基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过程。“达成评价”则是目标的细化分解,要求聚焦核心目标,撰述方式为评价任务+程度标准,即做哪些事,达到何种程度,证明目标达成了。“先行组织”改变过去的课堂导入只是一个引子,引入后扔掉的问题,创设大情境或基于单元分解任务,揭示本节课的主任务和基本要求,为主问题解决作铺垫。“新知建构”和“迁移运用”浑然一体,体现做中学、运中学、创中学,并为学习的过程设计“嵌入评价”,提供学习的标准和支架。“成果集成”为学生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成果展示+归纳总结+反思(化知为识)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

在写规范的基础上,勤于反思,反思学生的学,反思自己的教,教师才能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备课过程值得青年教师借鉴。首先她会通读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课程设计。然后,她会广泛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思考哪些地方与自己的理解一致,哪些地方有不同看法。最后,她会归纳上一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调整优化。

小学数学特级老师俞正强很早就发现了“学科实践”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知”和“行”统一,形成了“深到极处即是浅”的教学风格。

当青年教师把教案写作的过程当作课程研究的过程、写教学的过程、写反思的过程,从写规范到写出特色,再到写出创新,不出三年,就一定能够看到自身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成长的过程。

二、教育随笔与叙事写作

2002年,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创办了“成功保险公司”,他承诺如果一名教师坚持十年教育反思与写作,还不能获得成就,他将以一赔百。当时在苏州屯村中心小学任教的管建刚,开始记录自己的作文教学故事,并在论坛上发表。仅用一年多时间,他就受邀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魔法作文营》。从此,管建刚在写作出版的道路上一往无前。20年来,他出版了20多本书,并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正高级教师。

教育叙事之所以能产生积极影响,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机制。在叙事写作的过程中,经历过的事件会被重新梳理和归因,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正向的自我体验。有实验发现,相较写社会评论,写自我赞美的散文更能提升自尊心。还有研究也显示,无论自我提升还是贬低的叙述方式,都会影响自尊心。可见,我们对自我的叙事描述塑造着自我认知,进而影响对待自我的态度,适当的积极叙述有助于教师增强自信。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需要在群体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青年教师作为新人,也需要在教育群体中得到认同,叙事写作可以成为建构认同的路径。

以上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叙事写作不仅记录了外在事件,更重塑了内心世界,从而对个体产生深层影响。教育者应注重叙事性写作,以获得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可以利用叙事写作让职业成长“看得见”,强化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个体需要在“我是谁”的问题上建构连贯的答案,而叙事则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叙事过程中,事件被组织成有意义的职业故事,使个体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和定位。青年教师通过书写职业叙事,回顾经历,凝聚职业精神,从而增强认同感和责任感。

叙事不是简单记叙,而是重新解释、组织事件,赋予其新的意义。青年教师将工作日常融入职业叙事,可以在反思中找到工作价值,获得正向情感体验,产生工作动机。

是不是在教育随笔的写作中就不可以有负面的表达和失败的经历了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写作中把这些负面情绪化作词句写出,就像是一个自我倾诉和宣泄的过程,可以帮助调节情绪,让内心重新恢复平和。撰写心得体会,与更多教育者进行经验交流,这些写作实践都可加强青年教师对教育的深度思考。而教育评论等写作,需要教师对一些理论与方法进行解释与运用,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这无疑也能够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

三、教育阅读与读写结合

“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教师的写作来源于一线的教学生活实践,也源自广泛的阅读和社会生活经验。结合教育专业阅读,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叙事写作的基础上,青年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推动其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完善教学环节,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案。而课题写作鼓励教师关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教学难点开展调查研究,培养教师的研究精神和能力,有助于提升其学术素养。

青年教师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育学类书籍,还要扩展视野,涉猎哲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读物,这些都会对教师写作产生正向影响。

哲学追问世界奥秘,思考存在意义,使我们把握教育的价值取向。阅读苏格拉底、康德、马克思等西方哲学,孔子、老子等中国哲学,明确“为什幺教”这一根本问题。

阅读弗洛伊德、皮亚杰、马斯洛等心理学家的着作,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调适教育方式,解决“怎幺教”的难题。

阅读社会学书籍,把握教育进程的社会关系属性。社会学分析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可以让我们审视教育的社会情境,认识教育的社会学内涵,获得“怎幺教”的新思路,从而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

不同类别的阅读相互照亮,推动教师形成全人发展的视角。写作与阅读互为因果,共同上升。最终,在叙事与阅读双轮驱动下,青年教师可以让职业成长“看得见”,实现专业发展的连续提升。

教师成长需要持续性地反思和实践,教学设计、随笔写作以及读写结合,都是让教师成长“看得见”的有效途径。写作是青年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建立认同、提升能力的重要路径。主动而自觉地写作可以帮助青年教师记录成长过程,实现反思改进,获得正向体验,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认同,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修养。与此同时,广泛深入地阅读也是提升写作素养的重要方式。教育写作与实践和阅读相融合的过程,会使青年教师在职业规划中主动推进自身的成长,让职业生涯成为看得见的幸福旅程。

参考文献

[1] 塞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陈素霞.大数据背景下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教师博览,2023(21):21-22.

[4]刘明莹.做追光成长的好教师[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12):33-34.

[5]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作者单位:山东东平县第二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