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摘要】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必然要对教学行为进行探索性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在学生预习、教学设计、课堂提问、练习设计、课堂评价、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中出现无效的教学行为在所难免,它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梳理了常见几种无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有所裨益。

【关键词】数学教学 无效行为 表现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并对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根据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可以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两大类。所谓无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而产生的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无效教学行为严重干扰了教学效果,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负面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生的预习要求缺乏明确的方法指导和目标要求

近年来,随着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等课堂教学模式闻名全国,课前预习越来越为一线教师们所重视。但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强调要学生预习,没有明确的方法指导和目标要求,这就使得学生草草看一遍书就算是预习了,并没有实现预习的真正目的。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合理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内容,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预习情境,并为学生设定预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二、为适应新课改进行刻意的教学设计,设计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局限于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与交流、自学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具体的各个环节如何设计、各个环节之间如何相互衔接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是一个关键的步骤。没有进行课前精心教学设计的过程,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讲解、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再由教师小结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看似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关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但往往是形式上的表现,并没有从实质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者说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且对于某些学习内容来讲这样的教学设计有画蛇添足之嫌。教学中应重视和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刻意地进行这种教学设计,要避免浮躁、盲目和形式化的倾向,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混淆了提问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出现了无效的课堂提问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常见的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的教学活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无效提问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混淆了提问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满堂问”代替对学生的启发,看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繁,事实上,因为学生没有自己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学习信息。

四、课堂练习安排不合理,出现了无效课堂练习

目前,在初中课堂,学生模仿练习,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的现象依然很多。这种练习没有目标,没有层次性,让学生只是机械系地重复,更谈不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课堂练习应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为目的,通过科学和艺术的训练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典型习题的适量练习。

五、模糊不清的教学评价导致教学评价成为无效的教学过程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的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和关心,需要教师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该清晰、明确、具体,这虽然已经是共识,但是模糊的教学评价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模糊的评价能使数学课堂变得乏味而单调、无聊,不利于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评价过程对实现教学效果的作用就几乎可以忽略了。

六、忽略合作探究的主要目的,设计无效的课堂讨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只是由于课堂讨论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组织课堂讨论,这样就导致有些学生可能对要讨论的问题都不明确,讨论言之无物,没有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我们应该沉静下来进行反思和设计,理性地对待新课改,不做表面工作,让数学回归本源,使合作探究真正成为提高课堂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因很多,数学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行为整体来讲依然还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认真领悟新课程标准,合理架构知识体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知识生成的情境空间,尽量减少无效教学的干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